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2006-06-11 01:0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北魏政权是由我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氏在十六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并于公元386年由拓跋跬建国称帝,都于山西平城。北魏建国以后,迅速向中原地区发展,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著名士族豪强的支持下,制定出北魏的政治、礼仪、法律制度,开始从原始的游牧生活转向较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并于公元439年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但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它的统治下,国内阶级压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3岁时就被立为太子,5岁时接受父亲献文帝的禅让,当上了北魏皇帝。由于他年幼即位,无法处理政事,朝中大事均有冯太后执掌。冯太后辅政期间,并不因循守旧,敢于进行政治改革,曾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度,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将广大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保证了北魏朝廷的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对巩固他们的定居农业生活和进一步封建化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河南洛阳。

 

北魏自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以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很不适应。经济上说,平城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在京城人口剧增的情况下,粮食供应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说,平城地处边境,北部的柔然经常骚扰,威胁京城安全,北魏以平城为中心统治其南方地区显得鞭长莫及,十分不便。政治上看,由于北魏统治之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反抗起义不断发生,北魏统治者急需实行汉化政策,实现与汉族地主的进一步合作。而平城作为京城,鲜卑贵族集中与此,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当时的洛阳,地处黄河、洛水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均很发达,交通便利,且地处中原,如果迁都于此,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可攻伐江南,统一全国。由于以上原因,孝文帝亲政以后便下决心迁都洛阳。

 

但是,迁都洛阳必然会遭到鲜卑族保守势力的竭力反对,他们世代居住平城,不愿迁都。为了实现迁都,北魏孝文帝制定了周密计划。首先为迁都做了大量的舆论和组织准备工作。他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迁都洛阳的必要性,认为西晋德金,北魏德水。北魏是继西晋以后的正统王朝,肩负统一全国的重任,而要实现统一全国,就不能偏居平城,应该象以前各朝代一样定都洛阳。在进行了大量的舆论宣传以后,孝文帝又花大力气说服一部分鲜卑贵族,让他们支持迁都,向他们说明迁都洛阳是为了让鲜卑族增长见识,一统天下,如果偏居平城,只能孤陋寡闻,无法实现创业大计,最后使一大批鲜卑贵族放弃保守成见,同意迁都洛阳。

 

为了顺利实现迁都洛阳,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率20万大军南下,特命鲜卑旧贵族随军而行。当20万大军开进到洛阳之时,正好是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大军行进不便,鲜卑旧贵族长居北方,气候干燥,忍受不住雨淋风侵,加上长途行军,疲惫不堪,鲜卑旧贵族纷纷不愿继续南行,他们跪在孝文帝的马前,请求孝文帝停止南伐。孝文帝对他们的心态了解的十分清楚,见此情况,故意装出十分恼怒的样子,训斥他们说:“南伐是祖宗既定的大业,现在几十万大军正在冒雨行进,还没到前线,你们却贪生怕死,畏缩不前,这也太不象话啦!谁再阻挠南伐,我将按祖宗之法治罪”说话完毕,继续催马前进。跪在马前的鲜卑贵族见此情况,又连忙哀求:“皇上您只要暂停南行,您说什么都行。”孝文帝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趁势下马,训斥他们说:“南伐是我们祖宗的既定大业,现在你们忍受不了雨淋疲惫之苦,不愿继续南伐,我只好答应你们的要求,但你们要听我的话,把国都迁到洛阳,我们以洛阳为京城,可以等待时机,继续南伐,完成祖宗大业。”这样一说,众群臣也就只好答应,再也不提反对迁都洛阳了。孝文帝又赶回平城,说服了其它贵族,终于在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孝文帝利用保守势力害怕南伐之苦,终于喜剧性地完成了自己的迁都计划。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为了尽一步缩小民族界限,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强力推行汉化政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孝文帝对官制进行了改革。他任用王肃参考魏晋南朝的制度,对北魏的官职名称、礼仪和法律进行改革,使北魏政权组织进一步汉化。在任用官吏时,他赏贤任能,重视汉族人才,凡有才能的都得到了重用。

 

其次,孝文帝下令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在服饰方面,服装一律依汉制。在语言方面,鲜卑族原用本民族语言,朝廷上原来是鲜、汉杂用,定都洛阳后,他下诏宣布不得以北俗之语用于朝廷,若有违犯,免其官职。在具体实行上,对30岁以下官员在朝廷上必须用汉语讲话,30岁以上不能改变的,尚不强求。在姓氏方面,以前鲜卑族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大孤等,姓氏与汉族不同,标志着民族差异,不利于胡汉贵族合作,定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大孤改为陆氏,同时规定随迁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也不得还葬。

 

最后,孝文帝还定族姓,确认门阀制度。拓跋氏改为元姓,因是皇族、名望最高,其余的穆、陆、贺、刘、楼、于、稽、尉为鲜卑族首姓,与汉族的著姓相当,从而实现了胡、汉贵族的进一步合流,使民族矛盾显著下降。

 

孝文帝的改制,在当时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为了推行自己的改制措施,孝文帝对反对派强力镇压,以保障改制的顺利进行。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的长子元恂被立为太子,但他不爱读书,喜欢骑射,对汉化政策表示不满,曾背着孝文帝在宫中穿胡服,散布洛阳气候炎热潮湿,不如平城干燥凉爽,虽经孝文帝多次说服教育,但屡教不改,并于公元496年勾结反对迁都洛阳的反对派密谋,计划第一批返回平城。孝文帝当时正在巡幸嵩山,得知情况后,迅速返回京城洛阳,将元恂召进宫中,痛打一顿,并取消了其太子称号,将他囚禁于后宫,不久将之处死。由于对保守势力的及时镇压,才确保了迁都、汉化政策的贯彻执行。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放弃本民族旧俗,冲破重重阻碍,强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大融合,不愧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





上一篇:匈奴汉国灭西晋洛阳之战  
下一篇:孝武帝伐高欢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