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由于隋王朝在政治上统一了东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各种文化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佛学也在这种大环境中传播日益广泛,各种流派、组织逐渐形成。作为隋唐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的河洛大地,也同样掀起了一场学习佛法的热潮。
602年,在偃师缑氏一依山傍河的小山村——陈河村,诞生了一个聪明过人的小男孩。少年初成,即受社会和家庭熏陶,随其兄到当地的净土寺听讲大法。年龄虽小,但在众多僧人中学法最快,能过目不忘,且对所学内容心领神会,理解深刻。十一岁就追随其兄剃度出家,十三岁就名声雀起。数年后,李世民与王世充在偃师一带发生激战,痴迷于佛学的他决定西行,以求大法之真谛。先后到长安、四川、湖北以及远到印度各国,开始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虽然他还未认识到自己肩负统一一代佛学、传播华夏文化的历史使命,但他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学术达上乘,在一生的游历中,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赴海外留学成功的第一人。他非但学有所成而且成就了大业,不但将古印度佛教带回了中国,而且将中国文化和思想施教於邻邦,成为我国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就是一代佛学大师,原名陈讳的唐代高僧玄奘。
玄奘在西行过程中一意尊佛,历尽坎坷,不畏艰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神奇传说和想象空间。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将其传奇一生写成小说《西游记》,更使这位佛学大师闻名遐迩,家喻户晓。为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家乡历代后人不断修建庙宇、修茸故居,在河洛大地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以供后人瞻仰。
1.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位于今缑氏镇东北约1公里的陈河村。该村东西走向,原来有一河水穿谷而过,陈河村就坐落在河谷东岸。村头竖立一高大石碑,正面“玄奘故里”四个大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故里包括三大部分,即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原墓地。
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大体为一南北长方形院落。大门仿隋唐风格,青瓦白墙,朱门红柱,匾额上写的“玄奘故居”四个大字,出自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之手。整个院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由前向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院中有左、中、右三条石阶蹬道贯穿其中,拾级而上,可达一高4.15米的青砖平台上。
前院的主体建筑是厅堂,耸立在砖砌的高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高约13米。建筑为仿唐式,歇山顶,山檐深 远,举析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原为其祖父接待宾客之处,至玄奘父陈慧时,成为文人墨客聚会之地。厅内正中是玄奘晚年译经塑像,高2.3米,整个形象庄严肃穆,显示出高僧特有的学者气质。左为高足弟子窥基、圆测;右侧为玄奘的另两个高足弟子彦惊、道昭。厅堂两侧向前分东厢房、西厢房。东厢房为其兄嫂住室,内立有玄奘兄嫂的塑像,摆设着古色古香的生活用具。西厢房为玄奘业绩陈列室,列有玄奘主持翻译的全部佛经、极为珍贵的玄奘墨迹和被译为世界五种文字的(大唐西域记)的各种版本,对了解玄奘一生的学术成就很有帮助。
后院建筑有厢房、后堂等。厢房为其母亲居室,也是玄奘诞生的地方。后堂为其祖父母起居室。
陈家花园位于玄奘故里正南,坐南朝北,背靠凤凰台,面对玄奘故居,占地面积约1公顷。花园内建有果园、花池、曲廊、桥亭和其它游乐设施等,鸟语花香、幽雅玲珑,是休憩、娱乐的极好场所。
西原墓地,是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墓冢直径约5米,高约3米,呈覆釜形,位于玄奘故居西南800米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景色清幽。(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显庆二年二月玄奘进表:沙门玄奘不灭,夙神荼灵,兼复时逢隋乱,殡掩仓卒,日月不居已四十余载,坟垄颓毁,殆将烟灭,追惟平昔,情不自宁,谨与老姐一人,收捧遗柩,去彼狭陋,改葬西原。”所以西原墓地就是玄奘父母改葬后的墓地。
除此之外,在玄奘故里还保留有许多其它遗物遗址,如陈家古井、诵经斋、凤凰台、凤凰咀、马蹄泉、凉经台等。
2.唐僧寺
唐僧寺位于缑氏镇东南约两公里的唐僧寺村北,北距玄奘故里约4公里,为一坐北朝南的院落。相传初建于北魏时期,原名灵岩寺。隋代大业年间,幼年玄奘曾多次到此寺聆听佛学。“西天取经”成名后,人们为了弘扬他大善大德的精神,改名为“兴善寺”。唐太宗曾赐给该寺土地40顷,并勒令对其进行重修。公元699年,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幸登封中岳时,路过该寺,也曾赐金重修该寺,并赐地百顷。明万历年间,又改名为唐僧寺。至今,在院内上殿内还保存有古碑多方,记载着历代修茸唐僧寺的情况。有:明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重修唐僧寺碑;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7年)建火神庙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缮唐僧寺碑;重修唐僧寺伽蓝殿碑;修唐僧神位碑等。
唐僧寺原来的规模是相当宏大的,殿宇壮观、香火旺盛。清朝末年寺内尚保存有建筑几十间,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蓝等殿堂,殿堂两侧还有钟鼓楼、藏经阁等。寺内后院有古柏100多株.古碑100余方。寺北墙外有僧人墓地,范围达50余亩。传说灵岩寺内有古松一棵,在玄奘赴西天取经之前,曾用手摸着松枝说:我去西方取经,你可以向西长;如我要回来了,你便向东长,以便使我弟子知道。等玄奘西行后,松枝每年向西,长了几丈;有一年松枝突然回向东方,门人弟子都说,大师要回来了。于是一同迎接,大师果然返回了。后人遂称此松为“摸头松”。但现在院内只剩殿堂两座:天王殿和玄奘殿。天王殿又称“下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塑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玄奘殿又称为“上殿”,正中供奉玄奘大师塑像。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此旅游上香的人日益增多,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
3.唐僧墓
因为中国名人的墓往往都有多处,所以唐僧墓也不例外。对于其墓址,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偃师的白鹿原,一说在长安的白鹿原。《旧唐书》中说玄奘“归葬于白鹿原”,并未明确指出白鹿原的具体方位;《弘治偃师县志》中也说“葬于白鹿原”;但《登封县志》中则明确说“葬偃师白鹿原”。在唐僧寺现存的《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中有这样的记载:“唐僧卒葬白鹿原处,确考即此寺也。现去西北数里尚存有唐僧冢焉”。所以偃师的唐僧墓地应当是可信的。
偃师的唐僧墓位于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直到清光绪、宣统时期,还保存完好,面积50余亩,内有十多座墓塔。但今只有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墓前墓碑的墓额刻有“声震五印”四个字,背面刻有“誉满中华”四字,碑身正面刻“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之墓"10字。碑阴刻有录自《旧唐书》一百九十一卷的玄奘传记。
但现在社会上较流行的说法是,公元664年,即唐鳞德元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的玉华寺,葬长安白鹿原。(即今西安市东南终南山麓北,东西15里,南北40里地带。因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故得名白鹿原)。到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四月初九,又奉敕改葬于樊川北原(今西安市东南长安县),特为建寺名兴教寺,寺内建有玄奘墓塔及高足窥基、圆测的墓塔,各有塔铭。唐代末年,玄奘墓地遭到盗掘,大师的顶骨转藏于终南山紫阁寺中。后至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为终南山僧人可政所得,奉回建康(今南京)。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葬于天禧寺东冈塔内。再后又移至天禧寺南冈三塔。北宋末年,寺毁于“靖难”兵火。重修后,又在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被毁,玄奘大师顶骨,遂不知其下落。直到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附近修建神社,挖土时,于塔基下挖出石椁、石函和薄铜板匣。经鉴定为玄奘大师顶骨。后来这些顶骨被分作三份,一份在南京玄武湖五洲公园建塔供奉;一份在北京建塔供奉;一份则被移去日本,在距东京都50里外的崎玉县慈恩寺建塔供奉。1952年秋,台湾佛教界经与崎玉县慈恩寺住持高森隆介多次协商,于1955年由日本将玄奘大师的顶骨分出一部分空运抵台湾,在日月潭建塔供奉。由此可知,玄奘法师的顶骨至少藏在四处。
因此,不管流行哪种说法,玄奘大师在偃师的墓,都因其历史悠久而闻名遐迩。
作为玄奘的家乡人民,深为有这样的先人而自豪。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和佛学研究的又一度兴起,河洛大地又掀起了研究玄奘的热潮,他为后人所留下的不仅仅是几处名胜,其优秀精神和伟大思想必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而更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