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统治前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到了后期,沉醉在所谓“太平盛世”的环境中,声色犬马,荒淫已极,平日所食“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还专宠能歌善舞、姿色出众的杨贵妃,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一切军国大事都交由宰相李林甫办理。
李林甫是个“面柔而狡诈”、“口蜜腹剑”的阴险人物。他一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把持朝政,谏官上书必先向他禀告才能上达。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执政。杨国忠,本名杨钊,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史料记载他“学无术”、“饮酒,薄搏(赌搏)无行”,但野心却很大。他凭借着杨贵妃的亲姻关系,骄纵跋扈,妒贤忌能,贿赂公行,大肆聚敛财富。
政治腐败导致军事力量日益废弛,边防日趋严重,边疆民族关系日益紧张,吐蕃、南诏不断向北、向南伸展其势力,东北的契丹、奚等族也常出兵抄掠内地。为充实和加强边防,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置了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萨河)、河西(今甘肃武威)、朔方(今宁夏灵武)、河东(今山西太原)、范阳(今北京)、平卢(今辽宁锦州西)、陇右(今青海乐都)、剑南(今四川成都)等九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军权,同时也掌握了政治、经济大权。由此,地方蕃镇势力日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
在所有的节度使中,以安禄山的权势为最重。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通六种“蕃语”,曾任“诸蕃互市郎”。他为人狡诈,善于奉迎,自结识杨贵妃后逐渐取得玄宗的信任,加之在对东北各族的战争中立下军功,更受到唐玄宗的重视,故一身兼任范阳(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平卢(治所在营州,今辽宁朝阳)、河东(治所在太原,今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控制了经济、文化素称发达的河北和河东地区。此后,他不断招兵买马,积聚财富,加强军事力量,天宝十四年冬(755年),他利用唐朝中央兵力空虚、宰相杨国忠为人痛恨的机会,以讨杨为名,于范阳起兵反叛。
由于唐朝毫无准备,安禄山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多少抵抗,所向披靡,长驱南下,很快在灵昌(今滑县西南)渡过黄河,逼近东都洛阳,威胁长安。
腐朽的唐王朝此时既无可用之兵,又无可用之将,只好临时招兵调将,急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于洛阳招募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又在长安募集一些市井子弟和游手好闲之徒,加上在长安的边兵共五万人,交由高仙芝带领,驻屯陕州(今河南陕县)。同时,命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河套一带)太守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境内)节度使,与大将李光弼等人,由山西向东袭击安禄山的后方。
唐朝自建立至今,多年没有战争,武器库中的兵器已大都腐烂生锈,无法使用。而封常清、高仙芝所率之兵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没有经过训练,哪会作战。武牢关是东都屏障,封常清率六万人拒守武牢,叛军猛攻,一鼓而下。封常清收集余众,又与叛军战于葵国,结果再次失败,退守东都。十二月,东都洛阳失陷。封常清从西苑突围,奔往陕郡。河南尹达奚旬无耻地降敌,东都留守李恺、御史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被捕,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载,李恺在战前谓卢奕曰:‘:吾曹荷国重任,虽知力不敌,必死之。”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唐玄宗对王师的不断溃败非常不满,认为封常清和高仙芝指挥不力,杀了二人,改派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统帅,收复陕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年号武观。
实禄山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他的军队纪律败坏,士兵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北方各地群众的愤怒。河北各地都有自发的义兵起来反抗,给叛军以沉重打击,唐朝大将李光弼又于嘉山(今河北正定县)大败他的主力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深感孤军深人,洛阳势必难保,准备弃洛北归。但就在此时,唐玄宗和杨国忠出于个人私利,排斥异己,不顾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命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兵,结果大败,哥舒翰被俘后投降。潼关失守,使安禄山气势复盛。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军攻陷潼关后,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缢杀杨贵妃,唐玄宗逃往成都,长安落入叛军手中。太子李亨回军北上,七月到达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于此;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建立了流亡政权,尊玄宗为太上皇。
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河北一带的人民纷纷组织队伍,同叛军对抗,关中一带的人民也到处杀死安禄山委派的官吏,使叛军不敢远离长安。在河南,唐朝的地方官张巡、许远等也在人民的支持下,坚强地守住了雍(今河南杞县)、宁陵、睢阳(今商丘南)一线,遏阻了叛军南下的道路。
在人民的抗击下,安军遭受挫折,内部矛盾加深。安禄山洛阳称帝后,纵情酒色,双眼因而失明,不能视事,加之背上生疮,故而烦燥异常,尽拿部下发泄,甚至无故杀人。《旧唐书·安禄山传》载,他的部下严庄也被捶打,愤怒异常,于是和他的儿子安庆绪合谋杀他。严庄领着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潴儿一同进入他的帐中,用刀砍他的腹部,他疼痛大呼,无力反抗,气绝而亡。严庄等人于床上掘了大坑,把安禄山埋于床下。李潴儿是契丹人,十多岁被安禄山阉了,后被安禄山视为心腹。安禄山腹大,每次穿衣,都需三四个人帮他,两人抬起肚子,李潴儿用头顶上,然后才能穿上裤子,系上腰带,李潴儿早有杀安禄山之心。
唐军乘叛军内部分裂,命郭子仪集合西北各路军,并借用十五万回纥兵,攻克长安,乘胜东进收复洛阳,安庆绪败守邺城,叛军大将史思明降唐。
安禄山父子失败后,唐统治者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对蕃镇军阀仍未加以防范,唐肃宗还封叛军降将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史思明早有野心,降唐本是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便起兵反唐。 ‘
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会师围邺。因九节度使不相上下,行动不能统一,且受监军掣肘,史思明乘机起兵,于范阳率兵十三万救邺。史军进至魏州(河北大名),隔断唐军粮道,从背后进击,大败唐军。
邺城之败,使唐朝损失惨重,东都洛阳又一次成为前线。《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载:“战马万匹,椎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镇等官吏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本镇。”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于魏州自称大圣燕王,不久杀安庆绪。唐肃宗认为,邺城之败郭子仪难脱干系,应负主要责任,遂命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镇守东都。九月,史军分四路渡河,攻占汴州,乘胜西克郑州,逼近洛阳。李光弼与东都留守韦陟商议:“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李光弼命韦陟和河南尹李若幽率官民西迁陕郡,亲自率军队人河阳。史思明率军来到洛阳城下见城池空无一人,不敢进城,又不敢西进,遂设营于白马寺南。但最终仍攻占洛阳。
上元二年(761年)春,唐命李光弼由河阳出兵,计划收复洛阳。大将仆固怀恩自恃功高,不听指挥,擅自陈兵于平原之地,结果唐军无险可守,在与史军交战中,大败而退,死伤数千人。陕城、河阳、怀州等地再次为叛军所陷。接着,史思明乘胜西攻潼关唐军所败,退守永宁(河南洛宁北)。
一直以来,史思明虐待部下,内部久已离散思叛。潼关兵败后,又与其长子史朝义发生内讧。史朝义发动兵变,不顾骨肉亲情,杀死父亲史思明,借毡裹尸,载还东京,自称燕帝,改元显圣。为巩固帝位,还派心腹前往范阳杀了其弟史朝清及朝清生母辛氏等数十人。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发生宫廷政变,肃宗受惊而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
十月,唐再次借回纥兵平叛,以雍王李适为元帅,进讨史朝义,要收回东都。官军从陕郡出发,分兵攻克怀州后,会师于洛阳北邙山上的横水镇,与史朝义的十万叛军对垒。战斗开始后,唐将马磷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军心大振,叛军溃败,遂收复洛阳。史朝义败走郑州。唐军乘胜追击,再败史朝义于郑州。史朝义不得已东奔汴州(河南开封),后又转濮阳渡河北逃。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降唐。广德元年(763年)初,众叛亲离的史朝义走投无路,于平州(河北卢龙)温泉自杀身亡。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中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结果。这次战乱历经八年,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安军每破一城,抢劫财物,掳掠妇女。腐朽的唐政权无力抵御,不得已借回纥兵助剿,其间纵容回纥兵残害人民。尤其是被唐军污为“叛境”的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生灵涂炭,“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洛阳被杀者有万余人。经过这场战火,原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京都洛阳,变得满目荒凉、凋蔽不堪,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