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于公元960年,建立后,经过十几年的统一战争,统一了全国,从而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和长期战乱局面,统治秩序渐趋稳定。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这时,统治阶级很想总结一下历代的政治得失,以作为巩固政权的借鉴。但是,我国史书典籍卷帙浩繁,很难在较短时间普遍阅读,理出头绪。因此,编写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实为当时政治上的急需。司马光正是顺应了这种需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其父司马池乃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官至天章阁待制、三使副使等。司马光自幼受到廉洁家风的熏陶,诚实简朴,聪颖好学。他十九岁中进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西京留守御史台、尚书左仆射兼黄门侍郎等职。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负责编写完成的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政权的灭亡。全书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十六个朝代、1360余年的历史,是一部规模宏大、成就空前的史学巨著。而这部巨著主要是在洛阳尊贤坊司马光的独乐园中写就的。
司马光编书的前四年是在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度过的。他利用皇家的丰富藏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京城,遂移居洛阳,专心著书。
洛阳是北宋王朝的陪都,又称为西京,是当时文人学士荟萃之地。邵雍、程颢、程颐等人此时都在洛阳讲学,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也基本是在洛阳成书的。另外,很多官僚文入学士如富弼、文彦博、范缜、苏轼等也都寓居洛阳。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洛阳就成为司马光静心编著<资治通鉴》最理想的地方。
司马光到洛阳后,于尊贤坊(今洛阳郊区狮子桥北)买田二十亩,构筑了一个简陋的私宅,名曰“独乐园”。园中“读书堂”藏书五千卷。后经逐步营建;形成一处园林式建筑。在读书堂南的“异水轩”,有状如虎爪的五股泉水,名“虎爪泉”,引水人轩,穿轩中方池,潜越屋内地下北流,过石象鼻形水口,注入庭中,分二渠绕庭四周,又于庭西北角汇合流出。堂北有大池,中有竹岛,岛上钩鱼庵,颇具野堂渔翁之意境。池北有种竹斋,屋外美竹,为盛夏消暑之所。池东有“药圃”,藤本草药,攀缘竹上,绳揽竹梢,状如竹屋,名曰"采药囿”。其南广植牡丹、芍药等。园内筑台,台上筑屋,登临可望伊阙、少室诸山,名“见山堂”。独乐园整体构思精巧,形同天成,又大方又幽静。司马光正是在这里埋头编修《通鉴》。
司马光在独乐园中专心编书,力求不为繁事所扰,但有时事情并不以自己的志意为转移。到洛阳后不久,他的两个重要助手刘放、刘恕皆因政治问题先后被贬它处,无法在此正常工作,但司马光毫不气馁,他在助手范祖禹等人的协助下,仍矢志不移于《通鉴》。
司马光在洛阳的编书生活十分俭朴,每天要工作到深夜,不论三九寒冬还是炎热中伏,从不间断。他也从不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但对学术则孜孜追求。他“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表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品格。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修成了上自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朝灭亡的八卷本编年史,取名《通志》,并呈送给英宗皇帝。英宗十分欣赏,要求司马光继续编写此后的历史,并批准在崇文馆设立书局,特许司马光“自辟官属”,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书阁的皇家书籍,向他供应皇宫里的笔墨缯帛等办公用品,全力支持司马光的工作。司马光挑选了政治思想和史学观点与自己一致的刘(分攵)、刘恕、范祖禹三人作为助手,组成了编写班子;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以及刘安世、黄庭坚、孔武仲、张舜民等也都参加了文字的检阅、校勘等工作。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除“正史”外,还采用杂史达322种。叙述一件史实,往往要根据多种史料来印证。他的编修方法是:先搜集资料,作出丛目,再按时间的先后,把资料剪裁排比,列成长编,这就成了《通鉴》的底稿。单是其底稿贮稿在洛阳一处的,就堆满了两大间屋子。然后司马光又在长编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粗存精,锤炼辞句,润色文字,最后定稿。
编修《资治通鉴》,从英宗治平三年书局成立起,到神宗元丰土年(1084年)止,历时19年,而全书主要是在洛阳的15年时间修定完成的。在《通鉴》定稿的同时,还完成了《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各三十卷,全书合计共354卷。
司马光作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能长时期远离政坛,默默无闻地埋头修史,这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个伟人,其治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资治通鉴》则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创造了一代史学的先例。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