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祖籍河北范阳,随父邵左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在百泉苏门山下讲学著书。宋仁宗皇(示右)元年(1049年),邵雍携全家迁居洛阳。死后赐名康节,故世人又称之康节先生。
早年邵雍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明,幼年即抱负不凡,学习勤奋刻苦,他“于书无所不读”、“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宋史·邵雍传》)。为了学习,他节衣缩食,“以饮食易油,贮灯读书。”少年邵雍以“好学”驰名远近。他师从北海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图象》等知识。他用“象数”解释《周易》,通过精心研究深入探讨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又吸收二程的理学体系,根据《伏羲八卦》创作了一幅(先天图),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先天学”思想体系。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名儒。他认为宇宙本原是“太极”,亦即“道”、“心”。他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变归于神也。”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有始终,按照他所说的“先天图”变化。他的理学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及《伊川击壤集》中。
邵雍初到洛阳时,“岁时耕稼,仅给衣食。”不久,便结识了因王安石推行新法而相继隐退洛阳的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程颢、程颐等,并相互成为好友。司马光等人出资为邵雍购得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故宅三十余间,邵雍非常满意,遂赋诗一首表示感谢:“垂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东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拿出钱……”邵雍搬进新居,并为之题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居士”。 邵雍故居安乐窝,位于今洛阳市洛阳桥南的安乐窝村。村内有邵雍祠堂。现仅存歇山式“皇极书阁”三间以及其它建筑若干间,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数方。
邵雍在洛阳居住三十余年,接触人很多,交际面也很广,为人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大家都很喜欢他。每逢春秋之季,他时常坐手推车出游,士大夫们识其车,相争迎候。外地官员来洛阳,有的不先到公府,而是先到邵雍家拜访他。人们有了纠纷,找他评理,他能公平合理予以论断,使人人满意。他与人交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无论贵贱少长,他都以诚相待。每逢有人向他问学求教,他总能耐心解答。他非常注重教育后代,并着重培养其人格人品。他曾告诫子孙:“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闻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踏礼之地。”还说:“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
在政治上,邵雍反对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他不但经常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私下议论和批评“新法”,而且还指使其门生、故友直接起来反对“新法”的实施。因此,邵雍在政治上是保守的。
当时及后对邵雍评价都非常高。程颢在为邵雍写的墓志铭中称颂他的思想“纯一不杂”,“就其所至,可谓安且成矣。”(《二程集》、《邵尧夫先生墓志铭》)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推祟邵雍,他把邵雍列为“北宋五子”之一,并在《六先生画像赞》中称他:“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碎里乾坤。”明代以后,他的《皇极经世》一书被编人《性理大会》,作为科举取士的必读教科书。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这里群山环抱,风景幽静。茔院原有大门三间,享堂五间,东西厢房六间,门外有石牌坊一座,横额题“安乐佳城”。山门阔一丈,两边刻清代学者赵诚所写对联一幅:“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横额为:“邵夫子墓”。冢前墓碑上书“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九个大字。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