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

     2006-07-02 14:3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程门立雪”讲得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故事。

宋朝熙宁进士杨时,起初跟随程颢钻研理学。程颢病逝后,他又拜程颐为师,刻苦学习。相传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严冬,杨时又到程家求教。这时,程颐手捧着书本在频频打盹,显得非常困倦。杨时从窗户外看到这一切,为了使老师多休息一会儿,他不声不响地向后退至院中。过了很长时间,程颐恢复了精神,重新读书。这时,仆人向他禀报杨时已来多时。程颐责备仆人何不叫醒自己。并急忙到门外去看。这时的杨时,已补一尺多厚的积雪埋住了双膝。程颐将杨时请进屋中,两人认真研究起学问来了。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

 

程颢(10321085年)字伯谆,世称道明先生。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氏兄弟祖籍安徽徽县,迁居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因避五代之乱,随曾祖父程羽迁河南住洛阳履道坊。父程(王旬),曾任湖北黄陂县及江西庐陵县令,程颢做过县主簿,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等官。程颐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当过帝王之师。两人同为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即道学)的奠基者。

 

程氏兄弟同受业于周敦颐,后退居洛阳,曾在“伊皋书院”开馆授徒,先后培养了九十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有杨时、游酢、尹淳、刘徇、谢良俗、胡安国、邵伯温、朱光庭、盂厚等。

 

北宋时,作为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经学,经二程修正、完善,从而形成了二程理学,建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二程理学的中心思想是讲“理”和“天理”。他们认为“理”是自然界遵循的普遍原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任何人和事物都不能违背“天理”这个最高准则。而“君道”、“臣道”、“父道”、“子道”等都是天理的表现。他们又把“理”说成是先于“气”(事物)而存的,“气”是由于“理”而产生的,也就是精神决定物质。这就势必颠倒了精神来源于物质的认识规律。程颢说:“天者,理也。”又说“只心便是在”。这是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在认识论上,他们又提出了“格物致和”和“正心诚意”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及内心直观的封建道德修养方法。

 

二程不是把“理”作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把“理”作为既能产生万物又能统辖万物的绝对观念,他们把君臣、父子关系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神圣不可侵犯。从这一伦理出发,他们进而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口号,极力反对寡妇再嫁,维护封建礼教。

 

程颢和程颐被后世帝王称为“夫子”。后人编有《二程全书》。南宋时,朱熹把理学推向了高峰,使理学成为更加完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人称“程朱”学派。它成为宋元明清四代七百多年间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基础,长期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南嵩县城北十五公里的田湖乡程村,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年间,元朝仁宗时创建程庙。明朝天顺年间,程村东一里处,敕建石坊一座,上书“二程故里”,它当路(原驿道)矗立,蔚为壮观。明景泰六年(1455)扩建房屋六十余间。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有重修。全祠总布局为四方大院。前院有“棂星门”、“承敬门”,两侧有“春风亭”、“立雪阁”;二重院有“道学堂”,两侧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为神库厢房;三重院中立“启贤堂”,两侧设讲学堂两座;后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二十五块。现存清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光绪皇帝赐书“伊洛渊源”、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盂”三幅匾额。如今,“道学堂”修复一新,重塑二程夫子像于道学堂中,院内植柏栽花,面貌一新,是研究二程圣迹、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二程墓位于洛阳市伊川县西约15公里的白虎山麓。墓地由程墓、程祠两大部分组成。这里有柏树五百余株,苍劲挺拔,肃穆幽静,为洛阳市著名古迹之—。

 

程祠居前,内有大殿、卷棚、东西厢房等建筑以及明清时代的碑刻数方。程墓居后,墓地现存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378米,约四十余亩。墓地东北隅有墓冢三座,中为程(王旬)(二程之父)墓,右程颢墓、左程颐墓。墓前皆有石碑、石供案等,其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等,皆为明代作品。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