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句,出自于《岳阳楼记》。而这一名篇与洛阳的关系却并非世人皆明。它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促成这篇名作的则是一位洛阳籍名人滕子京,他们关系密切,且都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范仲淹死后又葬于洛阳。由此可知,《岳阳楼记》与洛阳有解不开的渊缘。下面,就让我们从他们两人的经历来看看是如何造就出那千古名篇的。
滕子京(991--1047年),名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初为泰州从事、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太平州当涂县,又移知邵武军、邵武县知县,再迁殿中丞。期间,他上疏朝廷,请太后退朝还政于仁宗。后仁宗擢升“尝言还政者”,滕子京拜左正言,后迁左司谏。不久,因言得罪朝廷,降为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后又降监池州酒。后通判江宁府,徙知湖州,官赐五品。时至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西夏王元吴起兵攻宋,兵临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朝廷起用急难之人,遂进滕子京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今甘肃泾州北)。时泾原路(今甘肃镇原)兼招讨、经略、安抚副使葛怀敏,会合知镇戎军曹英,率环庆路、泾原路、镇戎军都监,西路都巡检使,瓦亭砦、天圣砦砦主等各路人马在定川同西夏军展开激战,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西夏军长驱宜人直指渭州(今甘肃平凉县,与泾州同属泾原路),“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滕子京自知泾州城内兵少,难御强敌,于是坚城自守。不久,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范仲淹率藩汉兵士6000余人,分三路赶来救援。西夏军见状,退回塞外。
为鼓舞士气,抚慰民心,滕子京“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川战殁者,器于佛寺,祭酹之,因厚抚其孥,使各得所欲。”于是,“士卒感发增气,边民稍安”。仁宗皇帝闻讯,提升奖励有功将士。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荐膝子京为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滕子京离开泾州赴庆州上任之时,泾州百姓数百人夹道相送,依依不舍。他知庆州数月,便将这里治理得井然有条,史言“若不才之人,岂能当此一路”。
此时,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上疏,说滕子京“前在泾州枉费公用钱十六万缗”,接着,监察御史粱坚也提出弹劾滕子京。朝廷大怒,一面派使调查,一面将膝子京调离庆州,九月,他被徙权知风翔府(屑秦风路)。对滕子京的无端诬告,范仲淹、欧阳修及接任庆州知州的田况,都上疏为其辩护,且使臣调查后发现,弹劾是夸大其词。此钱乃滕子京统领环庆路之始,诸部属及羌人首领千余人前来谒见,滕子京为宽待馈赠客人之用,仅三千缗,其余“十五万贯是诬加钱数”。即使如此,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牢牢抓住这点不放,借滕子京案打击推行新政的范仲淹。朝廷不明,最终将滕子京降官一级,保留天章阁待制,于庆历四年(1044年)春正月移知虢州(属永兴军路)。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王拱辰仍不为止,宣言“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且对滕于京“降秩守虢,惧边臣则效,宜施重责”。一个月后,即庆历四年二月,滕子京又从虢州“谪守巴陵郡”,即岳阳。
尽管滕子京被无辜指责而一次次遭贬,最后来到西南边陲,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带领百姓筑偃虹堤以治水患,建岳州学堂以兴教化,仅一年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谏官欧阳修称“滕侯志大才高,名闻当世”,“去宿弊以便人,兴无穷以长利”,“可以为后法”,史称其“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
滕子京在巴陵郡所做的名垂千古之事,便是重修岳阳楼,增旧制,刻诗赋。且其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而是告喻郡里,“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于是,“民负债者争献”近万缗,遂于庆历六年(1046年)春夏之际修成岳阳楼。
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滕子京迁任苏州知州。不足一个月,苏州百姓便“歌其能政”。但此时,滕子京已是长期积郁,三个月后逝苏州任上。《宋史》曰:“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有谏疏20余篇”。
而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苏州人,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滕子京同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他死后即葬于洛阳市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侧。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孜孜攻读,自小就立下了清廉正直的崇高志向。步入仕途后,他“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后人称道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夫矫劢尚风节,自仲淹始之。”他在任秘书阁校理,吏部员外郎、龙图阁学士和参知政事期间,目睹冗官滥吏、腐败难挽的局面,毅然上疏提出一系列革新意见。如庆历三年,他任参知政事时,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建议。虽然由于种种阻挠,这些措施未能彻底推行,但却集中反映了他是超凡的大智大通。
他对于百姓充满了同情和爱怜。皇(示右)元年(1049年),他用自己多年积蓄的俸禄,买良田千田,作为义田。以其收入赡养族中穷人,使他们“月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养。”而他自己却从不奢侈。在他花甲之年,几个儿子想在洛阳为他建造一处上等庄园,作为他逸老之地,还有人要替他在京城买一座园林,都被他以“所患在位高而难退,不患退而无居”为由而拒绝。
范仲淹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他提出“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才。”的主张。因此,他从重视教育着手,所到之处,无不重教育。在苏州,他兴建了府学,并聘请著名学者讲学,一时府学盛况空前,成为全国办学的典范。明代文学家徐有员《苏郡儒学兴修记》记载:“苏州为郡甲天下,而其儒学规模亦甲天下。”“苏学为天下第一,有深广远丽之称。”范仲范还奏请朝廷在全国普遍兴办教育,并被采纳。一时各地府学、县学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
范仲淹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还是个文学家,诗人。有《范文正公集》四十六卷流传于世。
当朝宰相韩琦赞扬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庙,照耀日月,前不愧古人,后可师于来者。”北宋富弼称之谓“圣人”,南宋朱熹称之为“天地间气,第一风流人物。”在皇帝诏书中,也将其比作“泰山北斗”、“景星凤皇”宋仁宗为其神道碑篆刻额“褒贤之碑”。
滕子京、范仲淹,一个是河南洛阳人,一个是死后葬于洛阳。他们都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他们俩有许多相同的经历,因此关系非常密切。最为世人熟知的就是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他们的相识,应该是从同年中进士开始的。
大中祥符八年,滕子京与比他长两岁的范仲淹同年中进士,古时互称“年兄”;即同年中第。当范仲淹在泰州任盐官时,滕子京也在泰州任从事。滕子京于处理正常事务外,“孜孜聚书作文章,爱宾客”。范仲淹由此对脖子京非常欣赏。后来,他们同护海堰。当时,形势非常危机,人心惶惶,兵民惊逃。而滕子京“神色不变,缓谈其利害,众意乃定”,从而稳定了人心,官民共同努力,扭转了危势。范仲淹亲眼目睹滕子京临危不乱,处世不惊的大气魄,由此认识到滕子京“必非常之才”,而“心爱焉”。再后来,西夏犯边,朝廷以膝子京为刑部员外部、直集贤院、知泾州。由于他采取了固守泾州的正确策略,再加范仲淹率领大军及时赶来救援,西夏军看到无机可乘,遂退兵塞外。
其后,便出现了郑戬、梁坚向朝廷弹劾膝子京“枉费公用钱十六万缗”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亲自经历整个事情经过的范仲淹,数次上疏朝廷,为滕子京据理力争。他说:“梁坚元奏宗谅于泾州贱买人户牛驴犒设军士,臣窃见去年葛怀敏败后,向西州军官员惊忧,计无所出,泾州无兵,贼已到渭州,只是一百二十里。宗谅起遣人户强壮数千人人城防守。其时又水冰寒苦,军情愁惨,得宗谅管设环庆路节次策应军马四头饷一万五千余人,酒食柴薪并足,众心大喜。仓卒收买牛驴犒军,纵有亏价,情亦可恕。”并向朝廷担保:“若宗谅显有欺隐入己及乖违大过,臣甘与宗谅同行贬黜!”
但是朝廷不顾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谏言,还是将滕子京一贬再贬,最终被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到巴陵一年,便“政通人心,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并千里迢迢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于是,滕子京写了《与范经略求记书》(又称《上范资政求岳阳楼记书》),书曰:“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希望“于戍务鲜退”之时,“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
范仲淹接到书信后,欣然受命,写就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嘱予作文以记之,……”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接着,又表现“不以物善,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胸怀。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更是为后人所崇敬,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离开巴陵就任苏州知州不到三个月的腾子京积劳成疾,不幸去逝,范仲淹闻讯,慨然长叹,并应滕子京诸子之情,为老友写书了(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铭曰:“嗟嗟子京,天植其才。精爽高出,诚意一开。抗职谏曹,辩论弗摧。主略边方,智谋横来。嗟嗟子京,为臣不易。名以召毁,才以速累。江河不还,鬼神何意?”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