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山园帖》芳百世

     2006-07-02 14:3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我国书法艺术渊源流长,代有名人出。但到明代,数百年间,书坛呈现一派萧条景象,盛行的是多柔媚少刚健的萎靡风气。但到明末清初,王铎的出现,一改此风,其真、草、隶、篆俱佳,尤以行草为优。其作品或伟岸豪遒,或高古浑朴,或飞腾跳跃,或典雅淳 厚,出神人化,自成一家。王铎死后,其子王无咎搜集其父生前的部分书作汇集隽刻,保存在王铎的一别墅“拟山园”中,帖以园名,故名《拟山园帖》。正是如此,王铎的书法作品才得以流传下来。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炳潭渔叟,河南盂津人,故又称王孟津。他在书法上造诣深厚,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人称“神笔”王铎。

 

明天启元年(1612),王铎30岁人乡举,翌年中进士,又连科及第,两年后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    事,充经筵讲官,后授东宫侍班。崇祯十七年擢礼部尚书,奉命赴京,途中“甲申事变”发生,他奉福王诏,顺运河到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授之以东阁大学士、次辅,加太子少保,升少傅。同年(1645)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统兵占领南京,王铎等官员降清,次年被清王朝赐朝服,命为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修明史副总裁,又历任殿试读卷官、太子太保等。顺治九年(1652)病逝,终年61岁,谥曰“文安”。

 

    王铎自幼喜爱书法,他生长在黄河之滨、邙山之颠北部的孟津县城,这里坟丘遍野、墓碑林立,这对书法爱好者王铎来说真是得天独厚。他经常在石碑前认真观看,仔细品味,还不时拿树枝在地上临摹。经过勤学苦练,他最终吸取各家之长,并独树一帜。他提出“书不宗晋(二王),终入野道”的看法,且能身体力行,以振书坛萎靡之风。他精心学古,又不泥古,能自出新意。其大楷书伟岸豪遒,小楷书高古浑朴;行草飞腾跳跃,篆隶典雅淳厚;博采众长,人古出古,自成一家。其书法布局,势巧形密,纵中有敛,草中有楷,错落有致,今中有古,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王铎的书法是楷草隶篆无不精妙,尤其是行书最绝。他不仅是位伟大的书法家,而且他“性好经史观古”,唯书是爱。他博古好学,工诗文,善丹青,山、水、兰、竹、梅、石,皆随手可来。他特别喜欢画山水。他一生写诗极多,据《桑林杂俎》一书记载,他写的五言诗,就多至万余首。

 

关于王铎书法精妙,民间就有不少传说,其中“神笔王铎”的故事流传最广。明朝天启年间,熹宗皇帝为了粉饰自己治国有方、国泰民安,准备在金銮殿的门额上,挂上一块“天下太平”的金匾,来炫耀自己的功绩。他素闻王铎书法精绝,遂召之入宫,令其书匾。

 

王铎受命后回到家里,拿出纸墨笔砚,挥毫就写出了“天下大平”四个大字,命工匠师傅把匾额刻好,挂到了金銮殿上。熹宗皇帝听说王铎已挂好金匾,就兴高采烈地带领文武百官前来观看。熹宗皇帝不看则已,一看才发现王铎把“天下太平”写成“天下大平”,非常气恼,即刻命禁军把王铎押到殿前,严厉责问。众同僚见熹宗大怒,都吓得浑身冒汗,面面相觑。但这时的王铎却胸有成竹地说:“万岁息怒,为臣受命后,不敢粗心,也不敢怠慢,随即写好刻成。至于把‘天下太平’写成‘天下大平’,这并非臣一时疏忽,而是因为这个‘太’字下面的这一点是关系到四海太平的大事,臣在桌子上写怕力量不够,特留下这重要的一点。今天,当着陛下的面,臣特来补上这一点。请陛下赐臣一付弓箭来。”熹宗听罢,不知王铎何意,就命武士递上弓箭来。只见王铎把斗笔绑在箭杆上,蘸饱金粉,拉满弓,一箭射去,斗笔不偏不倚,不上不下,正射在那匾额“大”字下部,一个“太”字赫然显现。在场的文武百官看后无不惊叹,齐声喝采。一时熹宗龙颜大喜,连连称赞道:“真是名不虚传,神笔王铎!神笔王铎!”“神笔王铎”成为御封,从此以后,这个美名代代流传。

 

王铎的书法雄胜一世,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由于他生活在明清两个朝代更替的时代,没有为腐朽没落的大明王朝殉葬,而是随波逐流,落得个“一臣侍二主”、“变节投敌”的名声。由此引发了世人对其人品人格的非议,继而是对其书法艺术的贬低。长期以来,人们不愿也不敢公正地对王铎的书法艺术予以评价。这种“因人废书”的做法实属大错。好在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偏见,可以还其真面目。其实,王铎的书法艺术,不仅名重当代,而且饮誉海外,特别是日本对王铎书法推崇备至,不断有书法爱好者远渡重洋来到王铎的故里孟津追寻其根。

 

事实上,当时的王铎也是长期处于思想矛盾之中。王铎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之时,而满清不断南下,腐朽的大明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随时将土崩瓦解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作为一介书生的王铎,又能如何?他也曾参加过防范农民起义的修城防卫工作,又同乡绅们一起逃避农民起义军的打击,还要孝忠于朱明王朝。而在满清强大军事打击下,他也只好随波逐流,降清做官。面对国人的责骂和清政府的淫威,他只好苟且偷生,加上背负变节罪名,思想负担非常沉重。清顺治九年王铎去世,其子孙们没有把他埋葬在王氏家族的祖坟里,而是孤单单地把他葬在距王铎故里百里之外的偃师县黑石关(今属巩义)。其中原因,令人费解,也许是王铎临终留下遗言,自感无颜见祖先?因此,对他本人及其书法艺术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对王铎在天之灵的一种宽慰。

 

王铎死后,其次子王无咎为了纪念父亲,保留父亲散落在附近的书法手迹,遂将王铎的别墅拟山园加以改建。王无咎把父亲遗留下来的手迹,经精心收集,于清顺治九年(1652)令人刻在石碑上,由张缙彦、龚鼎蘖、王无咎为之作跋,张飞卿勒石,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才完成,再镶嵌在这所院落的房子里。这里共镶嵌着90块各长85厘米、宽35厘米的汉白玉石刻,石刻上共刻10卷、79贴、18000字,这就是“拟山园帖”。这是保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王铎手迹,是今天我们研究明末清初时期书法的珍贵资料。





上一篇:明初移民与大槐树的传说  
下一篇:洛阳英雄抗倭寇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