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和安徽的淮北地区,早在嘉庆年间,农村里就有一种秘密组织,人们认为它是起义失败了的白莲教的遗党。当地农村中迎神赛会时要搓纸燃油,所谓“捻”即由此而得名。当时人记载说:‘‘每一股谓之—捻。小捻数人、数十人。大捻二三百人。自嘉庆甲戌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起,至今不绝。年丰则少靖,岁歉则横行”。“方捻寇之初起也,不过饥穷乌合之徒,所至遮略剽杀,过城寨不攻,遇大军则走”。可见这是饥寒交迫的农民的求生挣扎的一种组织。到1853年太平军抵达长江流域,特别是当北伐军横越淮北地区时,这个地区的农民斗争就蓬勃发展起来了。捻这种组织逐渐由小股合为大股,声势越来越大。1855年8月,各路捻军首领大会于安徽蒙城雉河集,公推张洛行为盟主,此后其力量迅速扩大,活跃于安徽北部广大地区,进而向河南等地扩展,多次打败清军,成为北方反清斗争的主力。
不过,捻军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的声势虽大,但各股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张洛行虽在皖北称雄,对于承认他是首领的各部队也不能实行统一领导;第二,它总是避免和敌人打硬仗,而是经常奔走流动,使敌人无法捕捉到它。捻军又多着重发展骑兵,所以它们机动性更大。
太平天国失败后,活动在鄂豫皖边界的一支太平军首领遵王赖文光,联合了这一带的捻军,重新振作起来,又把农民战争的火焰在长江以北,东至山东,西至陕西的广大地区内燃烧起来。他把他所率领的太平军和本来分成许多小股各自活动于狭小地区内的捻军联合起来,成为有组织的强大队伍。和他合作的是皖北捻军的头领,主要有号称梁王的张宗禹、号称鲁王的任化邦。虽然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太平军事业的继承者,但由于他们已不再打太平天国的旗号,也抛弃了太平天国的宗教面貌,所以他们被称为捻军。他们分别在东部地区(山东)和西部地区(陕西)活动。1857年闰五月六日,于内乡、镇平交界的大坪头起义的一支捻军,不久即转入嵩县、伊阳(今汝阳)境内,队伍迅速扩大。在这里,他们不断与清军展开战斗,时而转战南召县,时而又返回嵩县。六月二十五日,风谷山捻军陈太安部出据汝州、登封交界的白沙沟,在一次战斗中,于宋岭击毙嵩县知县王万令,并进占了禹州的大红山。十月二十五日,捻军肖况、王三辫子等部在内乡黄柏沟分为两支,其中肖况所部进入嵩县活动。捻军在豫西地区的活动,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当1858年捻军大股部队进入扶沟、太康一带时,清政府急命豫西各县组织连庄会防御捻军。
1861年3月12日,捻军一部兵至偃师。八月,捻军刘狗(老渊)、王怀义、宋喜元等,率兵向西活动,八月中旬,进逼河南洛阳。清军于黑石关一带阻击捻军,双方激战三日,捻军打死打伤清兵无数,自己也损失不小。于是,向东返回,攻占了巩县县城,开仓放粮,受到百姓们的欢迎,不少人加入捻军队伍。捻军曾计划一举攻占郑州,但没有成功,仍分路返回亳州根据地。1861年豫西各乡村豪富,遵清廷“坚壁清垒法”,广修村寨,以御捻军。
1862年春,捻党首领张宗禹及孙葵文,经周家口、商水,进至舞阳、叶县,并占领御甲店,又向北攻击汝州,继而分兵数路围攻洛阳。三月十一日,张洛行部由嵩县、伊阳(汝阳)进占龙门一带,捻军由龙门北进,于十三日、十四日(4月11、12日)猛攻洛阳城。由于知府安奎据城力守,捻军未能破城,遂占领了孟津平乐村等地。接着捻军数万人马在张洛行率领下,由洛阳向西进攻新安县,很快占据了八陡山。知县梁敞率兵抵御。捻军由东北绕至梁敞背后,抄其后路,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发起进攻,粱敞、杨登魁均受伤落马,残兵败将逃回县城。当夜,捻军占据城北高地,向城内投掷火弹,烧毁县衙。梁敞弃城而逃,守城官兵民团溃不成军,捻军占领新安县城。第二天分兵进攻安乐、火虫驿、后峪、石寺、磨窝、孙都、红村、郜庙等地,围攻逃跑到陈沟湾的知县粱敞,杀民团多人,粱敞再次逃脱。典史张金荃逃至安乐村,据寨自守。捻军一部与韦庄民团头目李春风、翟天化、翟振清、李廷献等所部民团激战于老王庄,战死300多人,遂东撤。次日,捻军再次与县令粱敞激战,战势不利,捻军进入宜阳县境内。
三月二十四日夜,张洛行率捻军数万人由宜阳进入永宁县(今洛宁县),绕过县城,首先攻占了王范等地,对县城形成了包围之势。次日晚,捻军分数路猛攻县城,他们用火炮轰击城门,首先攻破了县城西门,几万捻军将士象潮水般涌人县城。知县宋绍宗、把总牛凌云从东门逃出,捻军杀死官兵多人,开仓赈饥。许多群众要求加入捻军,捻军队伍再次壮大。二十九日夜,清将杨飞熊(雄)率军与李续焘部汇合,向县城的捻军反扑,捻军据城坚守,伤清军无数。不久,清军再次向捻军发动进攻。捻军战不利,放弃永宁县城,向西南撤走,后进入陕西省,攻雒南,并与太平军陈得才部联合。他们一直打到西安附近,然后又东折回兵,出潼关。四月,数万捻军包围了嵩县县城,准备攻打。邑令彭绳祖纠集民众民团守城,因缺乏军器,只好在城内收缴富民富商银子3000两,与捻军议和。捻军收到银两,才解围而去。
五月,太平军陈得才部再次进入新安县境,与清军在铁门一带展开缴战。捻军此时又进入新安县,他们配合作战。当清军杨飞熊部战败逃跑时,捻军乘胜进攻青龙寨,并点火熏烧寨洞,打死、熏死民团甚众。同时,捻军又与清军在龙窝、刘岭、云顶山等地展开战斗。杨飞熊率残兵逃至伊川白杨镇(今属宜阳县)一带,捻军紧追不舍,双方再次激战,大败清军,歼敌无数。捻军又占领了鸣皋,经大莘店(今伊川县平等村)渡伊河东撤。
七月十九日,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牙、王怀义、周化临、韩老万、孙小旺等率各路捻军西进。清政府急命河北各镇、道集兵防守黄河,阻止捻军进入晋、陕。八月,清廷命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全省军务,并调度直隶、山西及蒙、毫、徐、宿各地防兵。八月初,捻军至函谷关回师东进,其中一部于八月十三日到达新安县石寺,知县韩经畲会集民团前往阻击。捻军先撤至渑池葫芦顶,继而回兵攻破新安县城,韩经畲再次弃城逃跑。捻军又与韦庄民团展开激战,基本消灭了这股反动势力,并击毙民团头目李春风、李廷献、翟天化、翟振清等。接着,姜太林等乘胜进军洛阳,十九日与清军战于城东马坡村。捻军英勇作战,大败清军,清军弃下无数死尸,仓惶逃回洛阳城内。捻军攻城不下,在偃师、巩县、登封、盂津、汝州等处驻屯20余日,始撤兵。十月,姜太林率捻军由卢氏转战永宁(今洛宁县),进攻王范,数日不克,又转攻县城,轰毁南门进入县城,开仓济贫,杀贪官惩污吏,据城三日乃北上陕州。
1863年7月,捻军一支自登封经鄂岭口进入偃师县,因各大村庄都大筑村庄,凭寨防御,捻军粮草难以接济,不久又离去。
1864年2月17日,困于南召县李清店的捻军张宗禹部,由北河口翻山,急进乔端,转入嵩县,准备与由陕入豫的西北太平军陈得才部再次汇合。清廷巡抚张之万急命总兵宋庆部赴嵩县,与张曜等部控制西北面,杜绝捻军与太平军汇合。二月二十五日,捻军张宗禹部由嵩县进入卢氏的栾川、庙子街等处山区。在宋庆、张曜等部清军的连续进攻下,捻军向东南方向越山突围,经马山口入内乡县境,与西路太平军会合,由新野、邓州入湖北。此时,太平军天京已失守,太平军余部与捻军合编,改骑兵为步兵,称新捻。
1866年9月,捻军张牛部入豫西,转战永宁(洛宁)、宜阳,十五日克宜阳,二十日占永宁,二十一日尾追清军至张部弃城北上陕州。
十月,捻军一部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余部协同作战,由首领张宗禹等率领,由许昌西进,抵达洛阳城四关。因急于西征,绕城而过,没有攻打洛阳城。两天后,宋庆、僧格林沁多路清军到洛,以“清乡搜匪”为名,大肆抢劫民财,奸淫杀戮。知县徐光弟强迫城乡人民杀猪宰羊,犒赏官兵。当时流传有“不怕红胡子(指捻军),只怕皇辫子(清兵)”的民谣。清廷官员也承认“官兵骚扰异常,有贼如蓖,兵过如洗之惨”。
从1857年到1866年约十年间,捻军在洛阳一带活动不断,时而独立作战,时而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是,由于捻军主要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所以,它没有能够彻底打败清朝统治者,最终被敌人各个击破。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