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洛阳

     2006-07-02 14:3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领导成立的同盟会,因迎合历史潮流,队伍不断壮大。辛亥前夕,革命的气氛已非常浓厚。洛阳也与全国其它城市一样,孕育着革命的火种,时刻等待时机的到来。

 

光绪末年,同盟会员偃师县人杨源懋、新蔡县人刘粹轩来到洛阳建立了河南府中学堂(即后建的省立第八中学——洛阳中学),以办教育为掩护,策划革命,成为洛阳地区第一个秘密的革命活动据点。同时洛阳高等小学堂,即现在闻名全国的洛阳敬事街小学的校长,伊阳人邢论渔先生,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革命思想,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成为洛阳地区又一个秘密的革命活动据点。这两个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清朝的未案秀才,是知识分子中接受新知识较多的群体,因此很容易接受革命思想,经过杨源懋、刘粹轩、邢论渔的教育,很多被吸收为同盟会员,成为豫西一带革命的核心力量。

 

在洛阳四郊,农民们在革命思想影响下,也纷纷建立各种组织,进行自发的反清活动。如“在园”、“大刀会”、“小刀会”等。其中以“在园”势力最大,城乡各地都有其组织,渗透性很强。他们的活动时间均在夜晚,名为“摆堂”,城郊东关下园村和南乡茹家湾、北乡庄王山等地,都是他们活动的地点。各地会徒均在千人以上,仅庄王山一地就达删多人,声势相当浩大。

 

辛亥革命前夕,杨源懋等人到南方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指定他们为洛阳地区同盟会负责人,负责洛阳一带的革命工作。从此,洛阳的工作直接在孙中山领导下开展起来。

 

杨源懋从南方回洛后,就积极开始活动,从同盟会员中选派一些教员,分赴洛阳各地开展工作。如盂津郭芳王、王北方,嵩县石又謇、蒋我山,洛阳邢论渔,伊阳张子芳等。为扩大群众基础,打牢革命基础,杨又派许振黄、王书馨、姚北辰等,深入各地“在园”组织”,开展工作,使“在园”由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成为一个革命武装。“在园”两字只是对外的称呼,在内部预定革命成功后的正式名义为“复汉军”,意即推翻清朝,恢复汉人政权。

 

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革命力量发展很快,孟津、嵩县阳都建立了革命基地,相互之间遥相呼应。邢论渔也离开洛阳高等小学堂,回到伊阳,协同张子芳、穆逢年等创办下堡小学堂,加强对“在园”的组织管理,密谋响应孙中山的起义。并请原洛阳高等小学堂教员段松涛赴鲁山、临汝、宝丰等县,与当地负责人取得联系,以图大计。

 

辛亥革命起义前夕,“在园”组织因消息外泄,首领南大定(洛阳东关下阳人)被清官府逮捕。南大定原为菜农,切齿痛恨清廷的专制腐败,在杨源懋、刘粹轩的影响下,受到很大鼓舞,建立“在园”组织与官府做斗争。因声势浩大,引起清政府的忌恨,想方设法要逮捕他。逮捕后酷刑审讯,南大定始终一言不发,只说:“我活着受压迫不自由,反不如死了好,你们杀就杀了,不必多问。”终于在今天的洛阳青年官前慷慨就义,首级被悬挂在东关奎星楼上。经过这场捕杀,“在园”的农民成员相继外逃的有3万余人,革命一度出现低潮。

 

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杨源懋等人领导洛阳民众响应,筹划河南独立。一方面他们策动驻洛陆军某部反正,一方面招致豫西绿林武装王天纵、柴云升等以及洛阳的“在园”组织,密谋攻取洛阳。一时,革命党人纷纷潜入洛阳,定于十月十三日夜在洛阳起义。不幸事情被洛阳七里河奸细韩某得知,告知清官府,使清官兵提前两个小时布防,革命计划未能实现。杨源懋率领他的部下西进潼关,与张钫的秦军组成秦陇豫复汉军,抗清兵于陕县、灵宝县之间,与武汉起义相呼应,促成了当时的议和。

 

辛亥革命前后,在洛阳从事革命而牺牲的同志很多。除杨源懋于辛亥革命成功后任河南省第一届省议会议长并于1912年病故开封外,其余如洛阳“在园”农民首领南大定,士子刘果、富商杨少万等,均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刘果是洛阳解元街人,文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期间,他奔走呼号,反清最力。辛亥以后,因反对袁世凯窃国,被捕押解开封,不屈就义。临刑前写血书给母亲,说:“果乃为国而死,母氏勿为伤悲。”视死如归,豪无惧色。

 

杨少万是洛阳西关人,富商。辛亥前夕,借行商作掩护,奔走于河南、山东之间宣传革命。辛亥时受陕西起义军委托,联络洛阳城内的五大富户制造军服三千套存在家中。袁世凯窃政后他逃至山东周村,后被捕押解开封被害。因杨少万案,洛阳许多人遭到株连,被捕押往开封的,有十几个人,而且大多是知识分子。影响所及,青年人许多弃学改业,所以现存的洛阳老人中,很少有受过高等教育的。

 

1912年初,王天纵部又联合“在园”再度起事,攻克盂津,兵临洛阳,被数倍于革命军的清兵击败。清兵血洗孟津,数百名革命党人死难。





上一篇:捻军与洛阳  
下一篇:辛亥志士杨源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