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侵王畿周郑交恶

     2009-05-15 10:1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周平王之世,安于自守,基本上风平浪静。周桓王即位后,诸侯纷争的局面开始显现。与周王畿相邻的郑国,不仅吞并了周围的小国,还公然到周的领地收割庄稼。郑庄公长期不朝天子,全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由此,周郑关系恶化。为维护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尊严,周桓王决心动员全部兵力,联合诸侯国,共同讨伐郑国。

  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领周军及卫、陈、蔡三国联军,开赴郑国南境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周军出动兵车400辆,分右、左、中三军。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为指挥,附属蔡、卫两国军队;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为指挥,附属陈国军队;中军由桓王直接指挥,呼应左右二军。

  面对压境大军,郑庄公召集部将商讨对策。公子姬元仔细分析周、卫、陈、蔡联军的情况后,认为陈国内部动乱,军心不稳,士无斗志,缺乏战斗力,最为薄弱;蔡、卫两国军队实力亦较弱,经不起打击;若受重创,必一触即溃。因此,建议首先攻击联军左、右两翼,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桓王直接指挥的中军。郑国大夫高渠弥献“鱼丽阵”法,建议以此阵破敌。所谓“鱼丽阵”,即以战车为中心,疏散配备步卒的作战阵势,车与车弥缝之间,形似鱼鳞,故名为“鱼丽”。这种阵法车步协作密切,把车战战术向前推进了一步。按照高渠弥的战术思想,把战车分为队,一队分为两偏;兵车五十乘,二十五乘为一偏;若兵车三十乘,则十五乘为一偏。然后将步卒编成伍,五人为一伍,以此弥补偏与偏之间的缝隙。作战时,将战车摆于前面,伍分散配置于其左右及后面,使偏伍协同作战,车上甲士一旦有伤亡,步卒立即补充上去,继续战斗。这便是“先偏后伍,伍卒弥缝”的战术。郑庄公采纳了公子元和大夫高渠弥的意见,把郑军编成鱼丽阵。任命正卿祭仲为左踞指挥,进攻周军之右军,首先攻击附属的蔡、卫军;大夫曼伯为右踞指挥,先进攻左军,再攻击附属的陈军;大夫原繁为中踞指挥。其他尚有将军高渠弥、祝聃等参与指挥作战。郑庄公则统帅全军作战。

  战争一开始,周军进攻迟缓,桓王看到郑军阵容严整,不敢主动攻击。正当周军犹豫之际,郑庄公则果断地挥动旗帜发出攻击的命令。曼伯指挥右踞,首先向周的左军进攻,而附属之陈军又首当其锋。陈军兵无斗志,一触即退,溃散而逃。郑军士气高昂,穷追不舍。周左军在郑军凶猛的攻击下,败下阵来。此时,祭仲指挥左踞,猛攻周右军,蔡、卫军不堪一击,迅即溃败。周右军将领虢公林父处乱不惊,沉着指挥,奋勇力战,使得战局有所好转。郑军被阻,周右军阵势稳定,掩护了中军主力免遭更大的的损失。

  突然,郑庄公发动新的攻势,首先命原繁的中踞向周的中军进攻,又命曼伯的右踞向周的中军侧面进攻,使周中军处于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此时,周右军将领虢公林父在击溃郑军进攻后,还未喘过气来,见此情景,为稳定整个局势,不得不以一部分兵力对付郑军左踞,而以主力参加中军方面的战斗。虢公林父的军队勇猛善战,迅速击退了郑军的进攻,扭转了战局,再次稳定了陈势,但是桓王性急,亲自参加战斗,不幸被郑将祝聃射中左肩,周军士气大伤。桓王认为,周公黑肩的左军既已失败,仅凭中、右两军,很难战胜郑军,遂令中、右两军且战且退,脱离战斗。

  郑军获得局部胜利后,将士斗志旺盛,祝聃等人建议乘胜追击,以获全胜。郑庄公认为,周军撤退秩序井然,仍有较强的战斗力,郑国追击,没有必胜的把握;同时认为,打击天子,有损郑国及个人在各诸侯国中的形象,故未能下令追击。

  繻葛之战,虽然郑国战胜了,但是,由于当时周天子的威望尚在,郑庄公害怕因此而引起其他诸侯的敌视,便采取了胜中求和的方针。战役结束的当天,庄公即派正卿祭仲为代表,带着礼物前往周营向桓王及其大臣们拜访,向周天子赔礼道歉,借以缓和由于这场战争而引起的矛盾和平息周室因战败而产生的复仇心理,避免引起第二次战争。实际上,周王朝已无力再战,桓王乐于就此不分胜负地结束战争。

  周郑繻葛之战,是周室东迁洛邑之后征讨诸侯国的第一次战役,由于战争失利,周朝遭受重大打击,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周天子仅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郑庄公欲挟天子而令诸侯,拉开了春秋争霸战争的序幕。



上一篇:十四、平王弃镐居雒邑  
下一篇:十六、楚庄王雒南问鼎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