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汉明帝弘儒求佛

     2009-06-02 09:3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汉明帝刘庄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以文兴邦的杰出皇帝。遵循光武帝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一面弘扬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引入佛教。他身体力行,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佛教的传播,把秦汉时期的文化事业推上了高峰。

  汉明帝为太子时,就以儒学大家桓荣为师。他天性聪明,加上名师教育,即皇位时已是经论满腹。为弘扬儒家文化,明帝开帝王尊师重教之先风。他对桓荣尊以师礼,敬之如父。每幸桓荣府,扶师上坐,明帝与百官、学子洗耳恭听,久之,连羽林卫士都能背诵孝经。桓荣病重,明帝到家探问,无微不至。桓荣病故,明帝身着孝服,临丧送葬,为桓荣建墓于首阳山上。为使帝师之教代代相传,明帝以桓荣之子为太子老师。桓荣以后,他的子孙五代相承为帝师,沿袭桓荣太常之职。

  明帝以东汉太学为教育基地,亲临太学登台讲经。太学生有问必答,门外旁听者水泄不通。由此,明帝开帝王执教传道之先河。东汉太学因明帝而名声大振,生员逾年增加,王公、皇族、功臣、弟子来此学经,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以致校内学生多达三万人,东汉太学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为加强精神统治,汉明帝有意引入佛教文化。公元64年,明帝以夜梦金光飞神而请教群臣。大臣傅毅解释,金光飞神是天竺国得道升天之神,天竺国人称为“佛”,家家户户信佛读经。于是,汉明帝派使者蔡谙等12人西行,寻求佛法。蔡谙一行在大月氏国,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随即邀请二僧到中国传经。二僧欣然答应,用白马驮载佛经和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象,与汉使来到中国。公元67年,他们到达洛阳。汉明帝亲自接见二位僧人,将他们临时安置在专管宗教外交事务的鸿胪寺。次年,在西雍门外专门建成了一座寺院供天竺僧人禅居传经,该寺以白马驮经故事而命名为“白马寺”。两位高僧在寺内合译出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单独译出了《土地断结经》四卷、《法海藏经》一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汉明帝视如珍宝,敕令藏于皇家图书馆——兰台石室。从此,白马寺金光普照,法轮常转,香火日盛,信徒逐年增加,门外求法取经者络绎不绝。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东汉以后,在中国文化三大主流中,佛教仅次于儒学而高于道教。佛教能在中国生根、开花,首先归功于汉明帝这位积极引进外来文化的封建皇帝。



上一篇:三十一、光武帝抑强制贵  
下一篇:三十三、蔡伦改进造纸术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