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行汉化孝文强令

     2009-07-23 09:4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计划实现以后,立即着手以文化为中心的汉化改革。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禁止再穿戴鲜卑人衣冠,王公大臣、帝王后妃均不能例外。同时朝服、宦制、礼仪统统以汉制为准。

  第二年,孝文帝下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改说汉话,禁止再用北方语言。宦吏要带头作表率: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正,违犯的轻则降职,重则罢官;30岁以上的人限期改正。同时下诏,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一律改为河南洛阳人。河南即京城郊区的河南县,洛阳即洛阳城内和城郊的洛阳县。改藉以后死亡不能还葬北方,只能葬于洛京所在的河南县和洛阳县。

  第二年,孝文帝下诏,鲜卑人全部改用汉姓。他首先把自己的姓改为“元”。他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黄帝,他也是黄帝后裔。万物以元为始,所以改“拓跋”为“元”。其他王公大臣也都纷纷改汉姓,迁到洛阳的各个部落118个复姓先后改为汉人的单姓。

  为从根本上实现汉化,孝文帝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带头娶大臣李冲之女为妃,又为五个弟弟娶了汉族高门之女为妻,为太子娶大臣褚澄的女儿为妃;把皇家公主嫁给汉姓。经过鲜汉通婚,两族很快合一,这就加快了汉族为核心的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把汉文化教育作为汉化鲜卑人的重要措施。迁都后的第二年八月,孝文帝下令恢

  复洛阳太学、国子学,建立四姓小候学;令有司广收民间书籍,大建图书馆,以儒家经典作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把儒家文化作为北魏臣民的精神支柱。孝文帝重视汉字书法,到处用汉字刻石记碑。汉字书法成为北魏的社会风尚,并逐渐形成中国书法史上风格独具的“魏碑体”。今日,仅龙门石窟就保留有碑刻题记3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就是北魏书法中的瑰宝。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巨大。当时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洛阳经商的西方人,喜欢中国各族和睦相处的民风,他们在洛阳建宅长期居住,和汉化的数十万鲜卑人一样,逐渐汉化为洛阳人。所以北魏洛京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民族都市,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北魏孝文帝迁都与汉化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太子元洵既反对迁都,又反对汉化。他外穿汉人服装,内套鲜卑衣裳;身在洛京,心在平城。他与守旧官僚勾结,准备伺机回平城,自立为帝,重建拓跋魏。496年八月,孝文帝南巡嵩山,令元洵监国。元洵乘机煽动一部分王公大臣,要返回平城,另立北魏。尚书陆琇获悉后,飞马直上嵩山急报孝文孝。孝文帝密令陆琇返京关闭城门,稳住元洵。接着,孝文帝回洛阳,召见太子,亲手打了元洵一百杖,宣布元洵为平民,另立次子元恪为太子,将元洵囚禁在无鼻城。497年四月,孝文帝为绝后患,令元洵自尽。在囚禁太子的同时,逃到平城的老臣穆仄、陆虞发动了叛乱,孝文帝即令任城王元澄率精锐骑兵赴平城,迅速平定了叛乱,稳住了后方。

  在巩固了汉化成果以后,为实现南北统一,孝文帝于497年八月,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伐齐,在樊城大败齐军,震动荆襄。由于辛劳成疾,孝文帝病于军中,只得撤回洛阳。499年,齐军反扑,在邓州击退魏军。孝文帝闻讯,带兵亲征邓州,再败齐军,斩敌3万余人,迫使齐军南逃。这次战役魏军虽然获胜,但孝文帝病情加重,崩于撤军途中。按照生前遗言,遗体葬于长陵,一代英主长卧于洛阳北邙。



上一篇:五十三、巧迁都魏主南征  
下一篇:五十五、竞奢侈元魏腐朽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