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10:2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洛阳史话 > 正文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祎,玄奘是法号。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偃师缑氏镇陈河村)。玄奘少年时,因家境贫寒,住进洛阳净土寺,学习《维摩》、《法华》等佛经。

    隋炀帝大业末年,玄奘前往长安,参与名家讲座,后又往成都游学。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成都受了比丘戒。七年(624年)离开成都,经三峡到荆州开皇寺,江汉名僧闻风相聚,听玄奘讲授《摄论》、《杂心》等经。然后渡河北、至赵州从道深学《成实》,沿途又学又讲,吸收各家长处。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转回长安,经过大江南北的游历及学习,了解了各家学说,同时又感到各地讲席所闻,异说不一,疑惑之处很多,自己的学识解决不了当时因佛典中的翻译差误所引起争论不休的问题,便决心往天竺求法。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上表赴天竺未被批准,只好随难民西行至兰州,在此向当地人士讲《涅磐》、《摄论》和《般若经》。尔后,西越武威,经敦煌,独出王门关,过哈密来到高昌(吐鲁番)。得到高昌王的支持,当年八月通过中亚地区,于贞观七年(633年)进入北印度的迦毕试国。继而东行渡印度河到达迦湿弥罗国,在那里参学两年,听法师讲授《俱舍》、《广百论》等经典。之后转入中印度境,他的足迹遍及迦毗罗卫国佛祖释迦牟尼的遗迹,连阿旃陀石窟的雕塑与绘画,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和给他以深刻的启迪。每到一处,遇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如此且行且学,到达当时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该寺有僧众4000余人,寺主戒贤是大乘佛教的一代宗师。玄奘在此听讲《瑜伽师地论》,旁及瑜伽行派的其他论著和中观诸派的代表作。由于他是为了解决疑难问题而学习的,所以诸多问题在这里得到解决,被推选为精通50部经论三藏的十德之一,并受戒贤大师委托主持该寺的学术讲座。

    贞观十二年(638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游学东印、南印及西印诸国,习诵了诸多经典。贞观十六年(642年)回到那烂陀寺,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众主讲《唯识抉择论》、《十二因像》、《庄严经》等论。其间曾到羯米温祗罗国,该国戒日王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召开全国性无遮大会,命五印道俗民官几十万人都来参加,论题是玄奘所著《令宗》、《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玄奘作为论主,经过18天的大会,没有一人提出异议,以大获全胜而会终,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从此玄奘被称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无遮大会后,玄奘满载声誉,于贞观十七年(643年)携带大批经像东返祖国,沿途在印度、西域各国的护送下,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七日回到长安,宰相房玄龄遣官奉迎,安置在弘福寺,此时已46岁。

    回长安后,将在印度取得的释迦舍利150枚、佛像7尊、经典657部,陈列在朱雀大街上,轰动全城。是年二月,玄奘回到洛阳拜见了正要亲统六军东征高丽的唐太宗,请求太宗准他入少林寺译经,没有被批准。同时,太宗征询他还俗辅政也未果。于是玄奘又返回长安,开始组织筹划他的译经班子,征募各方名僧大德二十余人进入译场,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所需一切全由国家供给。

    贞观二十年(646年),译经工作有所进展,玄奘把《大菩萨藏经》等5部经典送交太宗过目,并奉上《大唐西域记》12卷。二十二年(648年)六月,玄奘带新译大部之作《瑜伽师地论》100卷到玉华宫(陕西铜川市)拜谒太宗。太宗欣然命笔,写成千古名篇《大唐三藏圣教序》,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舍身求法、西天取经,历尽艰辛的大无畏精神,赞颂他"译布中夏宣扬胜业"的不朽功绩,并命上官议对群僚宣读。身为太子的李治奉闻圣文,也写了《述圣记》,以"法门领袖"赞美玄奘。

    唐高宗永微三年(652年),玄奘请于慈恩寺建石浮图(大雁塔),安置西域所得经像及舍利,并亲自写《愿文》。显庆元年(656年)玄奘又亲撰《慈恩寺碑》,高宗御安福门观玄奘迎慈恩寺碑文,导以天竺法仪幢幡等,陈列三十里,备车千余乘,设僧斋三千个,士女观者百余万人。同年,武则天生皇子中宗李显,玄奘赐号"佛光王",逾月诏于慈恩寺,玄奘为之剃发受戒。

    显庆四年(659年),玄奘译成《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高宗诏玉华宫为玉华寺,命玄装法师居之,以便译经。是年译出《成唯识论》10卷。

    龙朔三年(663年),译成《大般若经》600卷,玄奘令弟子窥基表请高宗制序,高宗令通事舍人冯义向玄奘宣敕表示赞许。此时,玄奘自觉"体力衰竭,知无常将至",不再翻译,专心修道,愿生弥勒。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九日,玄奘病倒在床,命门人将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一一记录,过目以后,至二月五日夜,仿释迦牟尼右卧而安然辞世于玉华佛寺,享年65岁。高宗为之废朝数日。三月十五日,玄奘法师遗体运回长安,四月十四日门人遵照遗嘱,将其安葬在长安城东的东鹿塬。丧事由官方经营,遗体敛入金棺银椁。安葬之日,京城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涅磐以绘彩三千匹结成,当日宿于墓所者三万余人。

  从洛阳走出的玄奘,开中国译经之先河,是第一位精通印度诸种方言的中国大师。归国后19年间,共译经籍75部、1335卷,约占现存900年译籍总量的1/4,平均每年译经3.8部,66.8卷。他在最后4年里,平均每年译经170卷,其速度之快,译文之精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仅对中国佛学,而且对中国文学、翻译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是现代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宝贵史料。 



上一篇: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下一篇: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