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的传承与振兴”系列报道之一:曾经辉煌的“艺术奇葩”
在深厚的河洛历史文化中,河路大鼓宛如一朵“艺术奇葩”,深受百姓喜爱。河洛大鼓经历了辉煌、低靡、甚至衰落的“甘苦”历程。如何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这朵“艺术奇葩”长盛不衰?本栏目从今天起播发“河洛大鼓的传承与振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古老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曲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向上,一直以来深受百姓欢迎。
相传偃师有段炎、胡南方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钢板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组长 张飞跃:直到建国以后,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因为在中南区汇演的时候,张天倍和我们中国曲协的王亚平老师,他们定的说,你这叫什么,最后干脆定的叫河洛大鼓,然后回来以后,比如说新安县的这些艺人听说我们定的叫河洛大鼓了,他把他们当时那种大鼓和琴书演唱方式就是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就是河洛大鼓由来,它的历史并不是太长。也就是百十年的这样一种过程】
每当周末闲暇之时,在偃师市文化馆工作的陆永成便回到年迈的父亲身边,拿起鼓槌,拉起弦琴,与父亲一唱一合,演上几段河洛大鼓,使这个幽静安逸的农家小院,萦绕并回味着几代传留下来的“艺术韵味”。
陆永成的父亲陆四辈,是《河洛大鼓》传承代表人,也是我市唯一享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津贴的代表人,今年70多岁的陆四辈在表演生涯中,亲身见证了河洛大鼓的兴盛,说起当年的情形,老人激动不已。
【河洛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陆四辈:在过去有句俗话 金正月 银二月 断断续续到3月 特别在正月 在农村群众受欢迎 这个是肯定的一点 你只要鼓一响 都是搬着凳子去了 在咱洛阳也是呀 那时候光青年宫 至少四摊 东北运动场 大石桥 还有谷水 老北门 我觉得这是最鼎盛的】
【群众 闫根江:河洛大鼓特别好听 特别是在40年代 50年代之间最时兴 当时说书人比较多 听书人也特别多 只要大街小巷有演出大鼓书 各家各户都出来听说书】
(作者:张海军 陈伯恒 陈星)
责任编辑:Xiaohe
- “大鼓”振兴正当时 2011-07-28
- “河洛大鼓的传承与振兴”:曾经辉煌的“艺术奇葩” 2011-07-26
- 我市打造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特色品牌 2011-05-13
- 河洛欢歌:群众演员添彩“百姓舞台” 201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