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与中原青铜时代

     2006-12-16 21:1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名胜导游 > 九都拾遗 > 正文

 ● 姚 伟

    如果能沿时光的河流,上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然后顺流而下,做一次漂流,其惊险程度,会比黄河漂流、长江漂流更惊心动魄。

  上溯到3600年前的商代,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河南大地文明之光闪烁明亮。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河南发育成长,向四周传播扩散。

  在森林密布的河流两岸,走在体格强健、穿粗麻布衣服的古人中,你会听到他们在传诵一个名字——伊尹。这人是那时候的英雄,商王朝的开国名相!他辅佐商汤,打败暴虐的夏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改朝换代。

  新的王朝“宽以治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使天下万方(古国)归心,“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诗·商颂·殷武》)由此,众多的古国逐渐汇集成一体化的国家系统,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其后,商王朝打造出灿烂的青铜时代,成为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走过这段历程,你才有机会看到后来秦皇汉武的恢宏、唐宗宋祖的阔大。

  这篇文章,希望能让你走近伊尹和那段逝去的岁月。

厨师出身的“总理”

  伊尹祠周围很安静,脚踩在麦田松软的黄土上,发出轻微的“噗噗”的声音。山里的地金贵,青青的麦苗不留一点缝隙地“包围”着不大的祠堂,直长到了墙根。

  2003年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嵩县纸房乡龙头村空桑涧旁的伊尹祠。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总理”,在商王朝的地位,相当于周王朝的姜子牙、蜀汉的诸葛亮,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名相。按照《吕氏春秋》、《水经注》等古籍的记载,这位3600年前的风云人物就出生在这一带。

  眼前的伊尹祠规模不大,正殿5间,东西两配殿各3间,前门一座,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是三个字:够沧桑!小小的四合院内瓦砾遍地,凌乱的蒿草一米多高,一棵老梧桐下的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整个祠堂灰瓦灰墙的色调暗淡,房顶满是枯叶,正殿后墙坍塌,失去支撑的屋脊也塌下一边。

  陪同记者的姬朝武老人,退休后致力于搜集有关伊尹的史料、传说和遗迹。前不久,他听人说在一条水渠的下面,有一块关于伊尹的清代石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一合计,他们每人出了200多元钱,雇农民把石碑挖了上来。姬朝武说,要再不保护,关于伊尹的古迹“一点也没有了”!伊尹祠是老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指着荒芜的院落,老人说,以前院里密密的都是古柏,最大的两三个人合抱粗细,站在院里看不到太阳。1958年“大跃进”时,全部被砍光了。

  现在已经没人能说清楚伊尹祠始建于何年何月了,只知道古人曾多次重修过。现存的房屋是清朝道光年间在明伊尹祠的废墟上重建的,而明代又是在古祠的废墟上重建的。明代永乐年间,一位胡姓尚书来凭吊伊尹时,看到古祠瓦砾遍地,已成废墟,非常感伤,动员当地士绅捐资重建了伊尹祠。属于伊尹的年代实在太久远了,这个祠堂的重建成了各朝代的“接力赛”。当地人说,伊尹祠周围的麦子都长不好,因为“下面膝盖深的地方铺了一层砖”,可见伊尹祠的规模曾经远比今天大。

  伊尹祠前,有一小石碑,据说是胡尚书当年所立,蹲下细看,碑上字迹模糊,啥也看不清楚了。看样子,古人认为最坚固的石头,最长久的碑刻,也抵不住岁月剥蚀。

  3600年前的人和事,实在太古老了,那时候,没有洛阳、西安、开封这些“古都”,更没有北京、南京、杭州这些“新贵”,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伊尹后过了1000余年,商王朝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后,他的后裔孔子才在山东曲阜出生,长大后整理古文明、思考人生,广收门徒,开宗立派,成为后世的“至圣先师”。

  伊尹的故事很少有文字记载,主要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的,关于伊尹的出生的传说有很浓的神话色彩。《吕氏春秋》、《水经注》的记载基本相同:一位有莘国的女子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空桑)里拾到个男婴,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把婴儿交给他的厨师抚养。

  随后有人追查婴儿的来历:他的母亲在伊水边住,梦见神人告诉她,看到家里的石臼出了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上,她看到石臼出了水,赶忙喊邻居们逃命,自己往东走了5公里,忍不住回头看,自己的家已是一片泽国,这一回头不打紧,她的身体变成了空桑。于是国君让这个男婴以伊为姓,这就是伊尹。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他不但跟着养父学了一手烹调好手艺,还足智多谋,聪明异常,志向远大。

  关于伊尹如何出人头地,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很耳熟:他的博学与韬略闻名天下,商汤求贤若渴,三次派人去请,最终打动了他;第二种说法带点浪漫色彩:商汤为了得到他,不惜使出“美男计”,娶了有莘国公主,使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了商国;第三种说法可能最真实:伊尹不过是陪嫁的奴隶,很擅长做饭,但有段时间他给商汤做的饭不是咸就是淡,引得商汤询问他,他就“以滋味说汤”,从做饭谈到治国,一番高论,让商汤对他另眼相看,把这个厨师越级提拔,直接任命为商国的“国务院总理”。

  不管伊尹和商汤如何相知,后来的结果是没有争议的:伊尹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并先后辅佐4位商王,奠定了商朝600多年的基业。把华夏古文明带入青铜时代的鼎盛。

  伊尹还是民间的厨神。相传他的烹饪技术十分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说他做的菜久放不腐坏?熟而不透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 咸而不涩口,辛辣不过度,淡而不寡味,肥而不油腻。《本味篇》是中国烹饪史上最早的文献,记载的便是伊尹跟商汤之间关于怎样调和五味的讨论。所以今天的厨师们还很怀念这位“有出息”的老前辈,把他敬为“祖师爷”。记者在网上看到,就在本月,首届“伊尹奖”中华烹饪技术创新大赛要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

  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当时的文字资料,伊尹的出生地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出生在开封陈留附近,还有人说他出生在山西合阳。在商丘,也有伊尹的墓地。

自称太阳的暴君

  记者离开伊尹祠时,已经是暮色四合的傍晚。环顾四周群山,林木稀疏,植被稀少,伊洛河上游的丘陵地带差不多都这样。但时光倒退数千年,伊尹在这块土地上呼吸的时候,这里却是树大林深,清泉潺潺,伊尹生于“空桑”的传说,就说明这里当年桑林遍布。

  伊洛河流域,曾是华夏文明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伊尹时,这里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

  夏朝从大禹开始,到桀灭亡,传14世,17王,有400多年的历史。夏桀的国都,据说就在今天偃师的二里头。这个国家的范围,北到山西的长治,南达淮河流域,西到陕西华山一带,东至山东河济之间。当然,夏王朝并不是后来大一统帝国,它直接统治区之外,有众多臣服的小古国(部落),当时号称“万方(邦)”。伊尹所在的有莘国,和商汤的商国,都是夏王朝的诸侯国,要向夏称臣纳贡。

  地处豫东亳地(今商丘)的商国,在夏桀时强大起来,具备了和夏抗衡的实力。豫东、豫西两大势力,酝酿着一场决战。

  传说夏桀身材魁梧,力气大得能把鹿角折断,能赤手与虎豹搏斗,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名的大暴君,暴虐无道,荒淫无耻。

  夏桀并没意识到来自商汤的威胁,“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有大臣劝告他时,夏桀不以为然地哑然失笑:“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灭亡。”当时大臣关龙逢是个“死心眼”,硬着脖子劝夏桀,结果被砍了头。

  知道了夏桀的话,恨得牙痒痒的百姓传诵开了一个“段子”:“你这个太阳啊,啥时候死去?我愿意和你一起灭亡!”

  在豫东,伊尹辅佐商汤悄没声地树立另一种形象。野外,商汤看到有人四面张网,祷告说:“小鸟啊,从四面八方都进我的网里吧!”商汤说:“噫!怎么能把天下的鸟捕尽呢!”于是就把网揭开了三面,也祷告说:“往左边可以;想往右边也可以。不听劝告的,就要被我网住了。”与“一网打尽”的贪婪相比,“网开一面”显示了宽以待人的风范,那些人人自危的小国国君听了这故事,对商汤很是放心:“商汤这个人真够意思,对禽兽都恁宽厚!”

  那时候,人们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忠于夏桀的葛国(今宁陵),国君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 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于是商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但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商汤给葛伯“挖了个坑”,让人们看够了他的无赖相后,名正言顺地出兵吞并了葛国,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商汤的名声越来越大,夏桀暴政下的人们对他“心向往之”。《书·大传》记载:“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为何不投奔亳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

史无前例的“汤武革命”

  商汤的举动多少引起了夏桀的警觉,他把商汤召到都城,然后关押在夏台(今禹州市)。伊尹等人忙给夏桀送去美女10人和大批珍宝,见了美女的夏桀心里一高兴,就把商汤放了回去。这大概是夏桀办的最弱智的事儿,后来被商汤千里追逐,客死异乡,他还后悔得肠子疼。这一幕,极像多年后殷纣王对周文王先拘后放,让人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

  回到商丘的商汤如同龙归大海,加紧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伊尹等人的谋划下,商汤制定了先弱后强,由近及远,逐个剪除夏桀羽翼的策略。继灭葛国后,商汤带领军队陆续灭掉夏的属国韦(今滑县)、顾(今范县)、昆吾(今许昌)等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从而完成对夏的战略包围。

  多年经营,商汤的力量不断壮大。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试探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大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讨伐商汤。伊尹一看夏桀还能调动九夷的部队,认为灭夏时机还不成熟,马上劝商汤向夏桀请罪,恢复向夏桀进贡。

  一年后,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九夷中一些部落也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听从他的命令了。到此时,商汤和伊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流传下有名的《汤誓》。他历数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对士兵们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借此来申明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誓师后,商汤选良车70乘,敢死战士6000人,联合各方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一路向东败退,商汤乘胜追击。穷途末路的夏桀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商汤追到那里,宣布把他放逐,不久夏桀病死,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汤回师西亳(今偃师),召开了“三千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商汤在这里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王朝——商朝建立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汤武革命”。古代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是中国第一次武力改朝换代。商汤通过“伐谋”、“伐交”、“伐兵”,最终取得战争速胜,这对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势力发展很快。商汤吸取夏代灭亡的教训,废除了夏桀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轻征薄敛,鼓励生产,安定民心。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使四方归心,“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商颂·殷武》)

  在商代前期的政坛上,伊尹作用突出,他先是协助商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他又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三位商王,他常用“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的历史教育商王。第四位商王太甲即位后,不修德政,胡作非为,伊尹干出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事,他放逐了自己的国君,让他思过。《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商汤墓地。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悔过自新,改恶从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历史上唯一的“以臣放君”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在古代流传很广。孟子是“天下为公”,是“大仁”、“大义”,伊尹因此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人物,被尊称为“元圣”。

  在伊尹的努力下,商代前期国家机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而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

  伊尹死于第五位商王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在商代,伊尹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恢宏斑斓的青铜文化

  河南各地的博物馆,几乎都展示有青铜器。面对青铜器,我常常感觉到一种震撼: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

  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一个世纪来,各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不断增多,精美绝伦的铜工艺品、种类繁多的铜日用品、逐渐成为礼器祀具的青铜彝器、抽象变形令人眼花缭乱的铜器纹饰、庞大建筑群的铜构件和铜饰物、金声玉振的音乐演奏及持干戈而舞的铜像,都显示出那个时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商的统治范围比夏王朝更大,文明程度更高。商代前期,疆域不断扩展,影响范围达到长江流域。经过商代中期的长期混乱,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再度“中兴”,随后又有“武丁盛世”。武丁即位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他四处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甲骨文显示,这些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朝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地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这个时期,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

  商王朝的疆域划分为王畿和四土。王畿是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甲骨文称为中商、大邑商或天邑商(后来称中国、中土、天朝,大概是从此而来)。四土,即商朝的诸侯,是商人向四方移民和扩张的区域。四土以外是多方(众多的古国),是众多古部落分布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四处征战,商王朝的疆域不断扩展,中原青铜文化也同时向四周传播扩散。众多的古国逐渐汇聚成一体化的国家系统,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各地出土的色彩斑斓的青铜器,生动地勾勒了商王朝的疆域,也展示了商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的传播和扩展。

  商代早期(即二里岗时期)的青铜器,以郑州出土量最丰富。从1955年后,郑州市白家庄、铭功路、东里路、北二七路、人民公园、南关熊耳河、二里岗等地的商代墓葬和窖藏坑内出土了数百件青铜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以安阳出土量最丰富。有人统计,上个世纪河南出土青铜礼器1000多件,戈、斧、锛等兵器、工具和用器数量更多。

  山东泰山以西、陕西西安以东、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湖北北部,这些地域是商王朝的王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与河南的同类器形制相同;而四川、湖南、内蒙、甘肃、江西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特色,但也都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这些地域是商的“四土”或“多方”,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青铜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由于青铜工具远比石器锐利,并可以制作不同用途的工具和农具,因此它的出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青铜时代,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巨大的宫殿建造起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几个都邑遗址面积都很大,均在上百万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几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据估计,当时殷墟人口在10万以上,而商朝势力所达的地域,人口达到600万以上。灿烂的青铜时代,把中国古文明带上一个新的高度,为周乃至秦汉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林密水丰的商代中原

  数千年过去了,伊尹所处时代的人们所爱所恨所思所想,早已随风而逝。他们的生活图景,到如今我们也难以描绘,即使想象,也不一定能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他们上演爱恨情仇的中原,与今天中原的自然环境迥然不同,那时的中原,森林草原密布,河流湖泽众多,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华夏古文明。

  “逐鹿中原”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所谓“逐鹿中原”,最初的含义是中原森林湖沼多,野兽成群,是个逐鹿打猎的好地方。后来这个成语与“问鼎中原”一样,成了争夺天下的委婉表达,听起来气魄很大,也显示了在古人眼中,早期文明发源地——中原那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夏商两代的都城多次迁移,但基本上是在中原一带。大禹最初的都城在阳城(登封境内),后来迁到阳翟(今禹县),而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般认为是夏代最后几个王(包括夏桀)的都城。

  灭夏之前,商汤的城邑在亳(今商丘一带),灭夏后,为了加强对夏人中心区域的统治,商汤迁都西亳(今偃师商城遗址),商代中前期迁都于郑州商城,后经多次迁移,定都于今安阳殷墟。夏商两代的政治中心多次迁移,为何总不离中原?分析个中原因,除了文明传承的因素外,也与当时中原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生存,适合农牧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根据考古发现和全球气候变化,学术界认为,公元前2000年,全球气候较暖,在国外通常成为“气候最适宜时期,夏商两代基本上处于这一时期。当时,中原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属于亚热带气候范围,与今天长江流域差不多。

  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建魁介绍,当时的中原大地地势平旷,河流湖泊众多,今天的大小河流,只是古时河流留存下来的一小部分,而且水量比古时已经大减。那时的中原不但河流多,湖沼也多,有学者根据古籍,统计出先秦时河南的湖沼不少于24个,如郑州附近有莆田泽,开封东南有逢泽,商丘东北有蒙泽等。到西汉时,今天内黄县的黄泽还有方圆数十里大小。

  那个时期,中原地区森林密布,乔木、灌木树种分布广泛,种类多,有松、栎、桦椿、核桃、柳等,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家的证明。在甲骨文里,也可以看出造字的人不是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他们的四周布满了原始森林。朝和暮也就是日出和日落,生活在平原的人看到的不是太阳落山、落海的景象,而是太阳从林中升起,又在林中落下,所以“朝”、“暮”两个字,在甲骨文中从草或从木。“朝”的形状是太阳从草木中出来、月亮在草木中落下;而“暮”的形状则是落日隐没于林及鸟儿已归林。那时中原的野兽很多,也反映了森林草原的状况。甲骨文记载,今天的沁阳一带是当年商王最重要的狩猎地,商王出猎,一次最多能猎虎3只、大象10头、麋鹿700头、兔子无数。一次狩猎,捕获的有森林动物、草原动物,还有沼泽湿地动物,说明这些地形在中原地区相连成片。

  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是夏商时代先民的生活图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华夏的早期文明发育良好,河湖多,地势平坦,有利灌溉;森林覆盖面积大,使土地肥沃疏松,有利耕作。在生产技术不发达时,这些自然条件是决定农业文明能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数百年间,商代人把华夏文明推进到新的高度。

  郑州是商代的重要都城之一。3000多年前,这个古老商城的东北角,也就是今天的国际饭店、中州假日宾馆及燕庄一带,还是湖泊沼泽,这儿莺飞鱼翔、草长林美。

  今天,记者漫步在国际饭店前的金水路、经三路上,看到的是满目的钢筋水泥层林,水泥硬化的路面把参天大树挤压得没有了生存空间,但令人高兴的是,经三路上还有两条窄窄的绿化带。

  现在郑州的草坪毕竟比从前多了起来。在郑东新区,一个很大的人工造湖计划也将付诸实施。毕竟我们现在认识到,我们的古老文明是在一个草盛林密、河湖纵横、野兽徘徊的自然状态下发展起来的。

  历史的脚步迈入21世纪的今天后,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就是生物时代。生物时代的基石是农业文明,但它又会反过来把传统农业文明折腾个天翻地覆。我们期待着这个天翻地覆来到中原,我们自然也应期待那个塑造了这个古老民族的伟大青铜时代的自然环境,再次回归故土。 (完)





上一篇:宋会圣宫碑亟待保护  
下一篇:探访邙山古墓群系列之一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