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墓里的辉煌
● 姚 伟
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
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葬于北邙,他们把他们所创造或目睹的辉煌也部分地带入了墓葬。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古墓间穿行,可以隐约看到洛阳城苍凉远去的辉煌。
邙山缘何恁多古墓
《红楼梦》中,黛玉因婚姻受挫,奄奄一息之时,宝玉的寡嫂李纨闻讯赶去照料,哀叹道:“竟这样小小年纪,就做了北邙山乡女。”“北邙山乡女”是对林黛玉生命之花即将凋谢的一个委婉说法,但也可以看出来,“北邙”已经成为葬地的代名词。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话其实很晚才有。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经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阳考古学者黄明兰这话有道理,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终点。于是邙山上历朝历代的古墓冢连冢,墓压墓。
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白居易有诗道:“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这是说邙山作为墓地由来已久。“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 这是说邙山古墓密布。20世纪上半叶,洛阳之所以能出土那么多古文物,正是因为数千年来一代代洛阳人在北邙留下了大批墓葬。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寻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洛阳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毁了再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繁荣的洛阳常常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的时候城市居民超过百万。
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密实,最适于挖掘墓穴。东汉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岭上,所以这里自然成为洛阳人向往的安葬之处。“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新坟高起白峨峨。”唐朝诗人张籍所看到的新坟,早已变成旧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王建的诗则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已然是“寸土寸金”。
据介绍,洛阳地区的墓葬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时代蝉联,自成体系。自龙山文化早期始,纵贯五千余年的洛阳墓葬文化发展脉络清晰,衔接有序,在中国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二是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墓主人身份等级差异较大。不仅有大量帝王之陵、将相勋臣之冢,而且还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刑徒的坟墓。其中经科学发掘的有伊川新城遗址龙山文化早期大墓、偃师二里头夏代贵族墓、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中州路东周墓、烧沟汉墓、涧西晋墓、关林唐墓等。特别是两汉、唐、宋、金、元时期的壁画墓,富丽堂皇,宛若琼庭画阁,引人注目。三是分布广泛,各代墓葬大都以洛阳都城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尤以邙山岭上最为显著。
1987年,洛阳人把考古发掘的20多座代表性墓葬,移葬到北邙冢头村一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古墓博物馆。走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墓室,仿佛穿行在洛阳的千年历史中,依稀能看到远去的辉煌。
古墓记录古都辉煌
从郑州走高速路到洛阳,一过巩义,两边都是壁立如城墙的土山。这些土山“一道沟来一道梁”,一层层地似乎要把洛阳护卫起来。如今我们坐在飞驰的汽车上,沿着穿山而筑的高速路,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从郑州到达洛阳。但时光倒退到古代,这些纵横交错、重重叠叠的天然“长城”,却是兵马难以逾越的险隘。虎牢关(今荥阳境内)“锁住”了一条路,是由东向西通往洛阳的唯一古道。
天造地设的洛阳屏障,不只是这被称为邙山的绵延土山。这片古老的土地北有大河护卫,南有伊阙之险,西有崤山之固。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险阻,扶二崤之崇山。”“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再宏观一些看,地处河南的洛阳在整个中国位置适中,所以被古人称为“天下之中”,在古代是天然的战略要冲。直接称洛阳为“天下之中”的是周公,他在陈述选择洛阳地区兴建成周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这方宝地的价值,其实在周公之前就被人认识到了,近年来洛阳地区先后发掘出的夏、商都城遗址,就是明证。《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而洛阳以东土地平坦,没有险阻可依,所以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有天然屏障保护的洛阳,自然成为极为重要的区域,成为交通、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成为天造地设的都城。
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从偃师到洛阳市区几十公里的地面上,夏都斟祁、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五都贯洛”的宏伟气魄和都城遗址内外的无数珍宝,不仅在我国七大古都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它为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发展演变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洛阳在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生活于洛阳的历代科学泰斗、鸿生巨儒、翰墨精英,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与洛阳息息相关。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穴班彪、班固、班昭?雪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助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时“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 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噪一时,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仨,程颢、程颐兄弟俩,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 、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在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这些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在邙山脚下的这个舞台上先后登场,他们活着时,是洛阳城光荣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死去后,大多归葬邙山,用高大的墓冢记录古都洛阳的辉煌。
保护古墓未有尽期
20世纪上半叶,洛阳衰颓到了极点,人口不足10万,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洛阳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等现代化工厂先后在洛阳兴建。千古名城又有了兴旺之象,但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随之出现。这些后来支撑起现代化洛阳城的大型企业,首先面临选址的问题,因为洛阳地下几乎处处有古墓。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最初选址于汉魏故城一带,但在国家文物局干预下,后来放弃了。其后为了避开隋唐故城等遗址,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又先后数易其址,最终建在了文物古迹相对较少的涧西。应该说,建国之初,洛阳的城市布局是谨慎而合理的。
但后来在洛阳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情形,比如洛阳玻璃厂进入隋唐故城的宫城区,至今仍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洛阳城建史上最大的失策。
对抗和争执在洛阳文物工作者与某些漠然的施工者中始终存在。黄明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学习大庆经验,用爆破法铸桩建房。这办法进度快,但只适合北大荒的大庆,却绝对不适合古都洛阳。当时学大庆很时髦,没人敢反对,但深知洛阳地下到处是宝的黄明兰不得不站出来。“我们努力了三年,市里才下文禁止在洛阳用爆破法施工!”
那时没有文物法,黄明兰等人只能到处跟人家说好话。“听说哪儿要建房、要爆破,就连忙赶过去。有的地方已经钻好了洞,放好了炸药,我们只有求人家停下来!”有一次,在洛阳西工的一个工地上,黄明兰说服人家取出了放好的炸药。结果在这里出土狩猎纹铜壶两个,属国家一级文物;编钟一套,铅俑两个,也是国家一、二级文物。黄明兰把施工者叫过来,让他看:“如果你爆破了,这些都没有了!价值连城啊!”
50多年来,配合城区建设,文物工作者在洛阳发掘了100余处文化遗址、五大古都遗址和上万座古代墓穴,出土了三四十万件珍贵文物。“有的时候,每天都要往库房拉几车。”黄明兰说,他经手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玉器不计其数。有一次郊区西冯庄一老太太家打窑洞,挖出来银瓦一个,重三四公斤,金砖11个,每个半公斤多。“我一个人跑去,把金砖银瓦装到小书包里交到了银行。”
“那时候老百姓真忠厚,一宣传政策,不要钱就给我们了,现在可不中了!”黄明兰很感慨。这些年,洛阳盗掘古墓之风又有抬头之势,考古工作者对此忧虑不已。
在邙山上采访的时候,有人告诉记者,秋庄稼旺盛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洛阳铲在地里找墓。这些人白天找了墓,晚上就来盗掘。
苏健是位退休的文物工作者,如今他是洛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工作是给追回的被盗文物做鉴定。苏健说,没想到这工作很忙,每月都要去几次。“有时候东西有几汽车之多,我们要一件件鉴定、登记,去一回忙活几天!”
苏健说,虽然有邙山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但有的地方还有成片的墓没被盗过,就是被盗过的也可能没被盗净。所以对古墓的保护在洛阳仍是一件任务重、意义大、困难多的工作,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全文完)
责任编辑:Xiaohe
- 一块古碑见证清代商业贸易 冯安和老汉热心保护捐献 2012-11-23
- 龙门擂鼓台建筑遗址考古新成果 2012-11-15
- 走进午夜守墓人 2012-03-13
- 偃师发现一明代秦家大院 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