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漫谈

     2007-01-07 16:03 阅读:
主页 > 名胜导游 > 洛阳攻略 > 正文

一、洛河概貌

    洛河,古称雒水、洛水,是潼关以下黄河上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灞源乡木岔沟竽园泉和洛南县西北部的洛源乡黑章村的龙潭泉,两源在洛南县洛源乡汇合后向东流,在卢氏县河口街进入河南省境,到卢氏、洛宁交界处的故县水库入洛阳市境,然后向东北流经洛宁、宜阳、洛阳市郊区至偃师市山化乡出境,在巩县神堤汇入黄河,干流全长446.9公里,流域面积 18881平方公里(含伊河)。其中,境外干流长 252公里,流域面积 7969.8平方公里,境内干流长195公里,流域面积10911.2平方公里。

    洛河在偃师市杨村以上呈羽形河系,沿程有许多小支流汇入。其中,洛阳市境内,支流长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75条,在10公里以上的有49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这些支流基本呈现状分布于洛河南北,河流弯曲度一般在1.2--1.5之间,除少数支流源于浅山丘陵区,坡降较小外,一般都源于中山区,河底纵比降在15‰~30‰之间,较陡的在40‰以上,集水面积广,比降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在卢氏与洛宁二县交界处的干流上建有故县大型水库,库容11.75亿立方米。

    据洛河白马寺水文站观测,洛河多年平均流量为66.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72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为8.07公斤/立方米,历年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125公斤/立方米(1969年)。

    黑石关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08.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540立方米/秒。

    洛河自洛宁县下峪乡关帝河入洛阳境,切穿古老的安山岩和粗面岩山地,除其中西施村——水清村为长约仅7公里的故县红盆地外,分别形成了长13公里和25公里上下两段峡谷。峡谷水面宽处60~70米,窄处20~40米,多险滩和急流。两岸悬岸陡壁,平均谷深在250米左右,加上峡中藏谷,是良好的库址选区,故县水库就修建在这里。下段长146公里,脱离了山区,河床逐渐加宽,流势变缓,沙洲出露。从长水到宜阳,河流穿行在丘陵地带,河谷包括阶地在内一般宽在3~5公里之间,卵石河床可达1公里,水面在100米左右。在洛阳市和偃师县境内,河谷及河床更加宽展,往下与伊河河漫滩连成一片,河道为砂立和淤泥堆积,水浅多洲,两岸有高约1米的自然堤。

    洛河在境内流行过程中,先后接纳了许多支流:长度3公里以上的有105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有61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这些支流南北错开,均匀注入,无过于集中现象,而且大都顺山坡直下。一般河流的弯曲度在1.2~1.5之间。除偏下游的一些支流发源于低山丘陵坡降略小外,一般都来自中山区,比降在15‰~30‰之间,有的在40‰以上。由于比降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

二、洛河的两大支流:伊河和涧河

    伊河,是洛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境内熊耳山南麓栾川县陶湾乡三合村闷顿岭。该河出源后自西向东流,沿程汇纳伏牛山北麓诸支流,经栾川、庙子 2个乡向北流经潭头,然后向东北流至嵩县入陆浑水库,过伊川盆地到龙门入洛阳市郊区,再东行至偃师杨村汇入洛河,干流全长265公里 ,流域面积6041平方公里。其中,洛阳市境内面积5900.6平方公里,其余在白降河上游的登封市境内,面积为140.4平方公里。伊河龙门镇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为37.8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93亿立方米,非汛期5.09亿立方米。历史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6850立方米/秒(1958年)。在嵩县境内建有陆浑大型水库,总库容12.0亿立方米。  

    伊河支流长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78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有4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条,多数分布在北岸。

    伊河从源头到崖口(嵩县)为上段,河长154公里,其中峡谷段为100公里,占整个上段的65%,也具有峡谷和盆地交替的特点。栾川庙底以上,源流出自深山区。庙底到庙子为一长达40公里的宽谷或河岸平原。庙子到古城河流穿切太古代结晶岩系而过,形成长约50公里的大清沟长峡谷。这一段谷深平均在250米左右,谷坡陡峻,河槽狭窄,平时水面宽仅20~40米,水势流急,并有多级跌水出现。伊河过古城后,先后经过3个小盆地(潭头中、下营、旧县),分别为三个峡谷所隔开,形成一放一束、宽窄谷相间的串珠状态,其中以送儿沟到崖口的一段最长,达27.5公里。上段河道经降虽不大,平均为5‰,但河道迂迥曲折,多次成直角转折,变曲度为2,其中尤以大清沟峡谷最为曲折,变曲度达2.27。崖口以下为下段,河长114公里。下段虽有两个峡谷,但都短小:陆浑峡仅0.1公里,系河道切火成岩而成;龙门峡长1.5公里,为切穿灰岩而成。其余绝大部分河段谷宽丘浅,地势平坦,在伊川境谷宽平均3—6公里。伊河出龙门峡后,两岸更加开阔,河道宽展,一般水面在60-150米之间。整个下段河床落差减小,仅为上段比降的1/3,因此愈往下游泥沙沉积愈甚,而且河道直向东北流去,弯曲度仅1.21。 

    涧河,为洛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北马头山,向东流经渑池、义马,至新安县铁门镇入洛阳市境,再向东经磁涧后,穿市区至郊区瞿家屯入洛河,全长105公里,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其中在洛阳市境内河长75公里,流域面积708平方公里。有较大支流25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金水河等。涧河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1958年,为459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3亿立方米,非汛期0.64亿立方米。枯期时有断流。流经城区后,河床为亚粘土组成,呈“U”型发育,宽30~50米。入城区后主要接纳涧西区污水、雨水和少部分西工区雨污水。

三、洛河河谷平川

    大致自洛宁的长水至洛阳市区以西,沿洛河两侧展开, 一般宽1000~3000米,最宽地段达5000米,面积约560平方公里。河谷平原由三级堆积阶地和漫滩构成。平原东部海拔小于200米,西部200~300米,第一级阶地一般宽 1500米,最宽达 2000米,最小宽度 300米,高度 5~10米,由黄色沙质粘土组成。第二级阶地高15~20米,一般宽500~1000米,最大宽度2000米,亦由黄色沙质粘土组成。第三级阶地一般宽600~800米,最宽达2000 米,后缘多呈斜坡形态与黄土塬相连接,高45~70米,由黄色亚沙土夹粘土及钙质结核层组成。漫滩高度1~3米,一般宽300~800米,经筑堤防洪而改成耕地。洛河河谷平原是最好的农业地貌类型。

四、伊、洛河下游平原

    西起洛阳,东至巩义与偃师交界处,处于伊、洛河的下游与汇流地段,在两河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是区域内最宽的河谷平原,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此地段平原由洛河北侧平原、伊河南侧平原以及两河间的夹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北边与黄土丘陵相连,向南侧斜,海拔120~200米,比高一般20~30米,宽2000~4000米。伊河南侧平原,也是二级堆积阶地和漫滩构成,海拔120~250米,比高25米左右,宽2500~4000米。伊、洛河两河间的夹河平原,又称夹河滩地,西起关林附近,东至偃师杨村,由堆积阶地和漫滩构成,大部海拔120米左右,比高10~20米,地势平坦,地面开阔,南北宽3000~5000米,地表物质为黄色亚粘土和夹沙粘土,水源充裕,土质肥沃,为农业稳产高产地区。





上一篇:豫西明珠新安奇景  
下一篇:洛阳特色旅游线路简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