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千家姓之——郑姓

     2007-06-29 11:1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万姓归宗 > 正文

    如今郑姓人口1200多万,在中华姓氏中排第21位,来源不少,主要出自姬姓。

    一、出自姬姓。《史记》、《通志》、《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大致相同:周厉王姬胡少子姬友封于郑,是为郑桓公。其地华州郑县。平王东迁于洛,徙溱、有之间,谓之新郑。十三世孙为韩所灭,子孙播迁于陈、宋之间,以国为氏。《中国姓氏地图》云:“后稷下传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战国时,郑国被韩国兼并,公子鲁率众出逃。人们在陈、宋之间(今淮阳、商丘一带)拥立公子鲁为首领,为纪念故国,他们相继改姓为郑。”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榆林(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荥阳东北)、郐(今密县东北)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在位30多年,壮志未筹,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新郑市),奠定郑国四百年的基础。公元前771年,他的长子寤生袭位,为郑庄公,先后攻灭郐、虢等国,郑国一时为春秋之霸,初国富兵强,后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郑幽公时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淮阳)、宋(今商丘)间,为纪念故国,相继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这是郑姓最主要的来源。

    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荥阳郑姓遍天下”之说,但此“荥阳”并非仅指今郑州市西的荥阳市,而指古荥阳郡,包括今荥阳、新郑、淮阳和商丘,还有洛阳市的一部分。说明此支郑姓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2004年,为纪念郑国建国2810年,荥阳市举办了“郑氏文化节”。

至14世郑宾迁居山东高密,为当地郑姓始祖。秦时,至19世郑袭迁洛阳,为洛阳郑姓始祖。24世郑吉与其侄郑远南迁会稽山阴,为迁浙始祖。汉时,传至27世郑奇,出任河南(府治在洛阳)太守。31世郑众曾任后汉大司农,其子迁居咸阳,为当地郑姓始祖。大举南迁始于西晋的“永嘉之乱”,所迁之人多为曹魏东征大将军、郑庄公世郑泰之后。39世郑庠,因任吴车骑常侍、东安太守,举家南迁江苏丹阳,是为南渡始祖。40世郑昭,“永嘉之乱”时避入福建永泰,为入闽始祖。41世郑温有涛、晔二子,涛居陇西,为西祖;晔居南阳,为北祖。明清时,郑姓已遍布全国。

    二、出自子姓。子姓郑氏为商人祖先契之后。商王武丁之子奠,也称奠侯,为商朝方国。奠、郑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子奠即王子郑。都今河南濮阳西,称北郑。后为防范周、羌之侵扰,迁今陕西华县东,称南郑。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失国的郑人被周人迁到渭水上游(今陕西宝鸡一带)。以后,此支郑氏在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

    三、出自姜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故城在今陕西凤阳,称西郑,周穆王时,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此支郑氏在后来的史书上也未见去向。

    四、其他小的来源:1、汉朝西南少数民族有郑氏。2、鲜族之郑氏,历史颇悠久。3、出自赐姓。如郑和,本姓马,后从燕王起兵时,赐姓郑。4、为鱼姓、裕固族增斯恩氏、满族郑佳氏所改。

    郑姓郡望:荥阳郡(今荥阳)、洛阳、高密郡(今山东高密)、南阳郡(今南阳)、雍州(今属陕西)、会稽郡(今属浙江)。其堂号: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书,数千人从远方而来拜他为师)、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当时外侮屡屡来犯,他打败东师,使其投降,他被提拔为司马,封为安远侯),还有荥阳堂、南湖堂。

    郑姓常用楹联:系出荥阳;家传诗教。书画留三绝(唐朝书画家郑虔,擅长山水,又工书法,曾自题诗配画献皇上,皇帝批注“郑虔三绝”);文史添五略(南宋史学家郑樵,福建莆田人,著《通志》200卷,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先前史书所不具)。威震西域封安远(西汉郑吉,曾率万人抵御匈奴,光复西域,威震边陲。宣帝任他西域都护,封安远侯);学诗北海集大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其学说乃集汉朝经学之大成,时称“郑学”)。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首。其诗、书、画皆妙,世称“三绝”。)。昭代启孙漠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郑氏家庙联)。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台南市郑成功庙联。瀛台,即台湾。沈保祯恭撰)。尚书世录;通德名门。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享书孝义家。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

    郑姓名人入《辞源》17人,入《辞海》43人,在二十五史中列传的有443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494名,其中战国时期8人,秦朝5人,东西两汉19人,三国时5人,魏晋南北朝时41人,隋朝5人,唐朝61人,五代十国时15人,南北宋时87人,元朝20人,明朝120人,清朝57人。在先秦时期就出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此后名贤不绝,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北魏著名的书法家郑道昭,唐朝诗人郑谷、画家郑虔、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宰相郑愔、郑珣瑜、郑絪、郑覃等九位,南宋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七次出使西洋的航海家郑和(本马三宝,为明朝皇帝赐姓郑),民族英雄郑成功(曾被赐姓朱)以及“难得糊涂”的画家郑燮(板桥)、改革家郑观应、以航海造船发家的郑毓琮等人,近现代郑姓名人群星璀璨,香港、澳门以及旅居海外的郑姓,有许多著名人物,郑俊曾任泰国国君,新加坡有国际知名学者郑子瑜。        

    从大槐树迁民郑姓后裔分布于豫、冀、鲁、苏、鄂、陕等地。

    郑姓文化的研究、探讨,已取得不少成果,出版有郑姓方面的专著。





上一篇:洛阳千家姓之——钟姓  
下一篇:洛阳千家姓之——朱姓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