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千家姓之——应姓

     2007-07-21 21:3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万姓归宗 > 正文

    较罕见姓氏。北京,天津武清,山东平度、平邑,湖北监利,江西金溪、崇仁,云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应姓主要来源于黄帝后裔,具体情况如下:

    周武王姬发之后。武王克商后,封其第四子于应(今河南省叶县故应城是也;又有说在鲁山县东或宝丰县西南),为侯爵,称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望出汝南。(见《郑通志•氏族略》)。《广韵》指出:“周武王子封应,其后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则记载:“周武王第四子应侯之后以国为姓,望出汝南、颖川。”显然是黄帝后裔。

    周代初年的应国,是在今中原的河南鲁山县东,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大多活跃于河南境内。到了汉代之际,在汝南和颖川两地繁衍成望族。此后我国其他各地的应姓人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两个地方分支出去的。

   《中国姓氏大全》称:“历史上西域人姓氏,如应疵。”

    头一个把应姓的名声发扬光大的应曜,是汉高祖时与商山四皓同负声名的隐逸之士,隐居于淮南山中。据说汉高祖登基当了皇帝之后,广征天下又名望、有才干的人出来为朝廷做事。当时商山四皓和应曜(音耀)也都在被征之列。商山四皓后来终于出山,应曜却不予置理,绝对不肯违反自己的处世原则。因此更赢得当世的敬仰。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谣“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就是这样来的。八代孙应劭,任泰山太守,集解《汉书》,。

    应家的出色才华,似乎是绵延不尽的,在稍后的曹魏时期,应玚和应璩,也都以锦绣般的才华而名传千古。应家这两兄弟,应玚名列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有文学而识治体,十分受到曹操的器重;应璩同样也以文学而建重于时,在魏文帝和魏明帝时,官拜散骑常侍,专典著作。据说后来曹爽专政,多违法度,他还一本书生本色,作诗讽刺曹爽,被人传诵而大呼痛快呢!应璩子应贞也以文章见称。

    应家真乃是“居家称厚德,为政有能声”。三国魏有文学家应寃;东汉司隶校尉有应奉;东汉河南尹有应顺;东汉泰山太守有应劭;汉代名人有应彬;后周有书法家应用;宋代有副宰相、诗人应子和;元朝学者、昌国州判官应象翁、学者应本仁;明代有判官应振黼;清朝有诗人应时宝、学者应撝谦,等。

    应姓郡望:汝南郡(今河南中南部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颍川郡(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应姓堂号: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来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露了一下面。当时的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适用楹联:四字奇手(后周书法家应用,善写细子,微如毛发,于一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三红秀才(宋朝诗人应子和,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进士)。圣泉揽胜(元朝判官应象翁,有《圣泉文集》等);义庄勒名(元朝学者应本仁,尝规建义庄,世称“应家馆”)。淮阳一老胜四皓(应曜的事典);建安五官列七才(三国文学家应袁,为无关中郎将文学,“建安七子”之一)。世叔五行书齐下(东汉司隶校尉应奉,字世叔,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华仲十子名俱扬(东汉河南尹应顺,字华仲,生十子,咸以才学名)。居家称厚德;为政有能声(明朝判官应振黼,有能声,居家以厚德称)。著述辨礼仪风俗物类(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撰《风俗通》,以辫物类名号);聪明瘉杯弓蛇影猜疑(汉朝名人应彬的事典)。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应姓后裔分布于豫、陕、冀、鄂等地。





上一篇:洛阳千家姓之——英姓  
下一篇:洛阳千家姓之——言姓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