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姓在中华姓氏中排第62位,分布很广,以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居多。
一、据《元和姓纂》、《姓源》、《姓桀》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姓氏古籍所载,舜(史称虞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舜因生在姚墟(今濮阳南,一说在山东省菏泽东北)又姓姚,其后子孙便有以姚为姓者。
公元前2070年,夏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南),又封舜的后裔于遂(今山东宁阳西北)。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周武王姬发把大女儿元姬嫁给妫满,并封他至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建立陈国,为陈侯,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后裔就有以谥号为氏,即为胡氏;也有以陈为氏,就是陈氏。传至敬仲时曾仕于齐,又为田氏。
《中国姓氏地图》云:“到了东汉末年,舜的儿子商均的后代为了躲避王莽之乱,南迁到今浙江吴兴和福建南安一带,他们本来姓田,后来改姓为姚。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的主要来源。”
至王莽新政时,封田丰为代睦侯,其子田恢避王莽之乱,迁居今苏州地区,改为妫姓。再传五世孙敷,迁居今浙江省德清市千秋镇,复为姚氏。这一支姚姓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群体的支柱。
由上看来,陈、田、姚、胡及虞(吴)等五姓皆出自一个姓源,即妫姓,故有“妫内五姓”之称。港台、东南亚有陈、田、姚、胡、虞五姓联宗祠堂,尊奉舜帝姚重华、胡公妫满、太丘长、汉朝陈实为先祖。
追根溯源,以上两支姚姓,实际上是一个源头,都是黄帝之姬姓后裔。
二、春秋时姚国,子姓,其后以国为氏。
三、出自外族改姓。1、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先为舜的后裔,由甘肃洮河西迁入甘青,融入羌族,到晋朝时姚姓羌人成为羌中大族,世为羌酋。2、元朝蒙古族姓名所改。3、北宋金国的女真人中也有姚姓。4、明朝赐元人姓氏。5、清朝满族之纳喇氏、耀佳氏改为单姓姚。6、苗、水、羌、满、彝、壮、白、德昂、拉祜、俄罗斯等民族均有姚姓。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迁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唐宋时期,姚姓发展到福建、广东。明朝初年,姚姓进入台湾,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兄弟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姚姓名人216名,如: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姚句耳。南朝陈时有吏部尚书姚察,到隋朝又任太子舍人、秘书丞。十六国时期,姚戈仲、姚苌、姚兴等人都是羌族出身的部落首领和皇帝。唐朝著名宰相姚崇,诗人姚合,史学家、武士姚思廉,尚书右丞姚奕,金吾大将军姚令言,御史姚绍之。宋朝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姚雄,南路兵马副督监姚兴。元朝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姚枢,文学家姚燧,画家姚彦卿、姚雪心。明朝画家姚绶、姚宋,诗人姚燮,诗人、画家、书法家姚甫,《永乐大典》纂修官姚广孝,抗倭义士姚长子。清朝散文家姚鼐,文学家姚范、姚燮,学者姚文田、姚际恒,文史学家姚春。民国目录学家姚名达,当代历史学家姚从吾等。海外姚姓华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涌现出一些优秀人才。
姚姓郡望:吴兴郡(今浙江省北部以及江苏省宜兴)、南安郡(今甘肃省陇西渭水东岸)。
姚姓堂号:仁圣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常用楹联:远山岚邑近;斜日树阴疏(唐代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中联句)。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明代进士姚文然自题联)。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清代进士书法家姚元之自题联)。天开美景风云静;春到人间气象新(明代通判姚琛撰书春联)。大典光华夏(明代诗画家姚广孝,十四度为僧,共诗画,识阴阳数术之学,为燕王心腹谋士,拜为太子少师,纂修《永乐大典》);文章耀桐城(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进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所著《登泰山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有《惜抱轩文集》、《诗集》等)。抗心希古任其所向;含毫命素动必依真(隋代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既儆既戒惠此中国;来旬来宣玉于太原(江碧山赠姚亮甫联)。学闳两汉(元朝翰林学士姚燧,有两汉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并有《牧庵集》等);书撰梁陈(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励精学业,授秘书丞,敕成陈、梁二史,未毕,临亡戒子思廉续成之)。。父子成双史(隋朝姚察、姚思廉父子共同完成陈、梁二史);兄弟号二姚(宋朝都指挥使姚麟,节度雄定建武军,用兵沉毅多奇谋,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乐为之用,兄弟均力大功,声盖一时,吴中号“二姚”)。远山岚邑近;斜日树阴疏(唐朝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中句联)。
明朝初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姚姓之后裔,分布于鲁、豫、冀、东北等地。
责任编辑:Xiaohe
- 中外“李”姓游客可免费游览老君山 2012-05-09
- 台湾新竹县范氏同胞到范仲淹墓园寻根祭拜 2011-03-28
- 刘氏后裔祭拜明朝贤相刘文靖公 2011-03-14
-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在嵩县成立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