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千家姓之——荀姓

     2007-07-23 22:03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万姓归宗 > 正文

  荀姓来源有四,其中三支起源于黄帝。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黄帝二十五子之十二姓中有荀姓。(见《国语》)。此支荀姓直接出自黄帝。

  二、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元和姓纂•十八谆》记载:“荀: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郑通志•氏族略》云:“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亦以国为氏。” 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姬旦分封诸侯,周文王第17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史称郇伯、郇侯。春秋时,晋国公族隰(音隙)叔受封于荀邑(在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记载:“系出姬姓。”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介绍:“荀姓,源于姬姓,系出河内郡,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郇伯之后,去邑加草为荀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其后代遂以国名为郇氏,后去邑加草为荀姓。荀姓后又分旬、程、知、智、辅姓。望出河内。此支荀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隰(音西)叔之后。《通志•二七•以邑为氏》记载:“荀氏,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荀本侯国,姬姓。晋灭之以为邑。荀侯之裔孙亦以国为氏。僖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军,故曰中行氏,荀邑在绛州正平西十五里。宣十二年,荀林父与楚子战于邲。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荀首食邑于智,号曰智庄子。襄十四年知朔生盈而死故荀氏同件。又为田氏、程氏、辅氏。”《姓氏考略》亦称:“后又分为旬氏、程氏、知氏、智氏、辅氏。”隰叔被封于荀邑(在今山西省正平县西),本为姬姓侯国,被晋国灭亡后遂成荀邑,隰叔被封为荀侯,其后裔以国为姓,遂成荀氏。显然也是黄帝后裔,因为晋国是姬姓诸侯国。

  四、黄帝时,有大臣名荀始,是个专做官员帽子的艺师,其后代子孙便姓荀。

  五、回族之荀姓来自汉姓荀。

  汉代避宣帝(刘询)讳,改荀为“孙”。

  战国时期赵国有荀况,著书数万言,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其学以孔子为宗,但主张人性皆恶,须以礼仪矫正,与孟柯性善之说相反。东汉有经学家荀爽、史学家荀悦。三国有魏有尚书荀彧,有才名,曹操比作汉代张良,曹操的功业,大多出自荀郁的谋略;另有荀攸。西晋有音律学家、尚书荀勖。唐朝有学者荀俭敷。北齐有荀仲举、中书侍郎荀士逊。明朝有荀廷诏,著有《蜀国春秋》。近代有形成“荀派”表演风格的著名京剧演员荀慧生,等。

  荀姓郡望: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其堂号: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齐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了兰陵令,他厌恶当时的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作冠堂(黄帝臣有荀,创作帽子)。其适用楹联:二李宗师学行共仰(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卿,名况,曾任齐祭酒、楚兰陵令。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认为“人定胜天”。有《荀子》。其学说为汉代名贤李固、李膺等人所宗);六经羽翼衣钵相传(汉代名儒、荀卿二十一代孙荀叔博学高行,举贤良方正)。香蔼三朝文若丰姿独异(三国时曹操谋士荀,字若文,颖阴人.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曹操将他比作汉代张良.曹操的功业,大多出自荀彧的谋略);义全一郡巨伯德望龙彰(汉朝荀巨伯,胡人攻郡,友人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不去。贼至,愿以身代友人死,贼义之,解去一郡获全)。八龙子弟声威远(东汉贤良方正荀叔有八子,并有名时称“八龙”);三州都督德望高(五代陈名宦荀朗,都督霍、晋、合三州诸军事,功绩卓著)。





上一篇:洛阳千家姓之——相姓  
下一篇:洛阳千家姓之——项姓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