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的组织情形十分复杂,几支主流都是黄帝后裔。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自晋国公族。《唐书•七二中•宰相世系表》、《广韵》有意思相同的记载: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姓纂》记载:“唐叔虞之后,晋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子叔虞于唐地,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狐溱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省温县),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温姓一支。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郤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汉功臣温疥,封恂侯,疥孙河,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郤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权重的大夫,他的后代以封地命氏,改称郤氏为温姓。因为晋国是姬姓诸侯国,其公族是姬姓后裔,故此支温姓显然亦是黄帝后裔。
三、出自己姓,是古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桓公曰:‘祝融之后八姓。己姓:昆吾、苏、顾、温、董……或在王室,或在夷狄。在王室,苏、於、温子也,而又无令闻。’”唐朝时有一块“温信牌”,明文刻载为:“颛顼裔”。推溯起来,这一支温姓也是源于黄帝,因为颛顼是黄帝的后裔。
四、出自苏忿生之后。《春秋》曰:“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裔孙苏子,叛王即狄,遂失国。及(晋)文公纳襄王,王赐之温。晋大夫狐溱、阳处父、隙至,皆食其地。阳、隙无后。惟孤氏子孙,因以为温。孤本姬姓,其先出自虞叔,所谓公族者也。”所以这一支温姓也是黄帝后裔。
五、其他小的来源:1、《魏书•官氏志》指出:南北朝时,“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温氏。”2、唐朝时,西域康居国王姓温。3、刘姓有的改姓温。《唐书》有载:“刘易从之子升,流岭表,免归,改姓温。”4、金代女真族温迪罕氏、锡伯族之温都尔氏、明朝安顺府土司、清朝满洲八旗中温特赫氏均有改汉姓温。5、回族有温姓。
南北朝时期,温姓家族向南播迁。南方的温姓家族是晋朝东渡名臣温峤的后裔。
温姓名人:汉朝有护羌校尉温序,山西祁县人;又有茕侯温疥。北魏有文学家温子升,山东菏泽人。唐朝有山西祁县人、宰相温彦博,其兄弟温大有、温大雅也是朝中大官;诗人温庭筠,山西太原人。宋朝有户部尚书温仲舒,秘书郎、福建转运使温革。明朝有东阁大学士温体仁,乌程人;学者、书画家温良;洛阳人温新任户部主事,其弟温秀任襄阳府同知;名臣温纯;都御史温景葵;监察御史温琮。清朝有著名经济学家温常绶、温曰鉴,画家温一贞,中书温汝能,兵部右侍郎温汝适,文华殿大学士温达,武英殿大学士温福,画家书法家温汝遂。近代民主革命家温生才。近当代有民主革命加温生才,义军总司令温朝中,民主革命者温眷血、温寿泉、温宗尧,中将温玉成。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堪称温姓家族优秀人物的杰出代表。
温姓郡望:平原郡(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汲郡(今河南汲县一带)、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温姓堂号:三公堂(唐朝温大雅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一门三公)。
温姓适用楹联:源自上古;望出平原。诗赋精工佥羡西昆雅体(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官至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风格秾艳,有《花间集》传世);文章璀灿允称江左高才(后魏中军大将军温子升,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写秾艳调(温庭筠的事典);具卿相才(唐朝初期温大雅、温产博、温大有三兄弟,人称“三人都具有相才。”后果应验)。四代持名节(唐代礼、工部尚书、黎国公温大雅及其四代孙太常侍温佶,均名重节高);一门尽公卿(唐代名臣温彦宏、彦博、彦将兄弟三人,并州人,俱知名。时称“一门三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犹存壮心(明代进士、监察御史温如玉书联)。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唐代诗人温庭筠《利州南渡》诗联句)。瓶梅香笔砚;窗雪冷书琴(温秀才书房联)。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温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冀等地。
责任编辑:Xiaohe
- 中外“李”姓游客可免费游览老君山 2012-05-09
- 台湾新竹县范氏同胞到范仲淹墓园寻根祭拜 2011-03-28
- 刘氏后裔祭拜明朝贤相刘文靖公 2011-03-14
-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在嵩县成立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