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千家姓之——汪姓

     2007-08-05 22:2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万姓归宗 > 正文

    汪姓人口是当今中华第56大姓,尤盛于安徽、湖北、山东。汪姓来源较多。
 
    一、出自姬姓,鲁国公族之后。《中国姓氏地图》记载:“汪姓源于周文王的后裔。商末周文王占领位于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把它封给其孙伯禽。周武王灭商后派伯禽征平商的盟国徐、奄十七国,并命伯禽长驻奄地,鲁国就由河南移封山东。传至鲁成公,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其子汪诵以王父字为氏,流传下来。”明朝宋濂《延陵汪氏家谱序》曰:“汪氏出于鲁成公之支子汪。其后遂以汪为氏。”自伯禽下传十九世,至鲁成公黑肱,鲁国与齐、楚、晋等国发生多次边境之战。鲁成公二年,齐国派大军攻打鲁国,杀死了鲁将毕完,鲁军大败,隆城失陷。这时,太子午和次子己主动请缨,率五千骑兵,同时鲁、晋两国签约为盟,共同攻打齐国,一路直接攻打占领隆城的齐军,一路则攻打齐国的鞍。公子己手持长矛,大吼一声刺向齐将卯,卯躲闪不及,右臂受伤,但齐将卯勒马调头冲过来将公子己撞翻在地,公子己一个虎跃,拉住马缰,翻身上马再次挥矛追赶齐将卯,从背后把卯刺下马来。卯被鲁军杀死。齐军一看主将被杀,遂弃甲逃跑。在庆功大会上,鲁成公说:“今我鲁军打败齐军,收复隆城,是鲁国将士的功劳,凡参战者均有嘉奖,有功者升官加爵,太子午和公子己收复失地有功,特赐太子午食邑于泗水,赐公子己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蒙阴一带)。公子己带领妻儿、家臣一起来到汪邑安家落户,采取了一系列优惠农牧的政策,深得汪邑民众爱戴,众人都把他奉为“汪王爷”。一日,公子己请求鲁成公说:“当今周朝各诸侯国改姓另立门户成为时尚,儿臣受父王恩已有食邑在汪,我兄午日后必然继承王位,为了避免兄弟间为夺取王位而斗争,我请求父王赐我长期居住邑地,并以邑为姓,另立门户,可保我兄太子午顺利继承王位,此乃我鲁国太平之举。”鲁成公听后认为有理,便说道:“难得我儿深谋远虑,高风亮节,社稷为重,就准你另立门户,姓汪氏。”公子己在汪地发展的鲁国望族,其后以邑为氏,便由姬姓改为汪姓。是为山东汪姓。

    二、翁姓所分,源于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昭王姬瑕(公元前966—948年在位)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翁”为氏。后来,又从翁姓中分化出汪姓。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初,福建泉州有个人叫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均为进士,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第6个儿子处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地位非常显贵,史有“六桂联芳”之誉。
 
    三、出自嬴姓。西周时,汪为秦国支庶所封的侯国,古城在今陕西澄城,灭国后子孙以国为氏,此为嬴姓汪氏。

    四、其他一些小的来源:1、系出自远古的汪芒氏部落。大禹创立夏朝之后,浙江有个防风氏国的诸侯国,商朝被易名为汪芒氏国,在今武康县境内,国内有封禺山。汪芒是古时少数民族长狄的国名,长狄又称长翟,古代狄族的一支,与汉族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孔子在《国语》中曾说:汪氏的始祖是“守封禺之山者也。”复姓汪芒后来逐渐简化为单姓汪。2、北宋金国女真族古里申氏改为汉姓汪。3、元朝汪古部人进入中原后以汪为姓。4、满州八旗瓜尔佳氏、汪古氏、完颜氏等氏族,土族之汪失加、傈僳族之鱼氏族之“汪扒”均有改姓汪者。5、汉置汪陶县(今山西境),居者或以为氏。6、蒙古族有汪姓。

    汪姓兴盛于南方,明清时由福建、广东进入台湾。台湾汪姓人信奉“六桂联堂”,即尊奉翁乾度及其第六子汪处休为先祖。

    汪姓名人很多,入选《中国人名大辞典》者达368名,主要人物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汪华。宋朝以后名人更多,如:宋朝政治家、宰相汪伯彦,吏部尚书汪应辰,泉州知府汪大猷,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神童汪洙,历任国子祭酒、中书舍人、大司成等职的汪澥,历任监察御史、殿中御史、枢密使、福建安抚使的汪澈,历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汪应辰,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的史学家汪大猷,历任户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的文学家汪纲,历任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率兵在长江抵御蒙古军南下战斗而死的汪立信,历任大元帅副将、保信军节度使、右丞相的汪伯彦;元朝有历任中书左丞、四川中书省事的汪良臣,航海家汪大渊,元明之际文学家汪元亨;明朝有历任御史中丞、河南布政使的汪舜民,历任吏部左、右侍郎,吏部尚书的汪俊,一生专事研究经学、著述上百卷的经史学家汪克宽,历任金吾左卫指挥使、左都督的汪泉,“作画不用朽,饮酒不用口”的有画家汪肇,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汪沨,权臣汪直;清朝有史学家汪绂,学者、哲学家汪中,医学家汪昂,文学家汪琬、汪龙,诗人汪辑、汪懋麟、汪轫,书法家汪士骧,画家汪士慎,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艺术家汪桂芬,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现代风云人物汪精卫、著名化学家汪猷、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等。

    汪姓郡望: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西南)、新安郡(安徽歙县、江西婺源一带)、六桂郡(今福建省泉州,即“六桂堂”之誉)。

    汪姓堂号: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忠勤伯),又有平阳堂、六桂堂。

    汪姓常用楹联:清代三友流芳远(清代天文历算家汪莱,与焦循、李锐合称“三友”);吴门四汪享誉高(清代诗人、书法家汪鋐,长洲人,康熙进士,工诗、古文,尤善书法,与姜宸英齐名,与两兄弟合称“吴门四汪”)。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何如诗所传(清代诗画家汪昉自题联)。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掺禅酒可仙(清带书画家汪士慎自题联)。好右探周礼;嗜奇穷汉碑(清代学者、骈文家汪中自题联)。君子笃操(指宋朝汪澈);儒士宗传(指宋朝显谟阁学士汪藻)。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清代书画家汪竹坪自题联)。夕阳诸岭出;晴雪万山分(唐代诗人汪万于《晚眺》诗联句)。为政十年心经纬百方除太甚;临岐一尊酒绸缪万语望重来(范肯堂赠汪星剑联)。集著浮溪大展词林学问(汪藻著有《浮溪集》。范肯堂赠汪星剑联);名魁金榜遍洒状元甘霖(南宋吏部尚书汪应辰,十八岁中状元。出知平江府等职。好贤乐善,精于义理,有《文定集》等)。龙穰世泽(指东汉会稽令汪文和),越国家声(指唐代越国公汪华)。状元甘雨(指宋代吏部尚书汪应辰);童子春风(指宋朝神童汪洙)。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汪姓后裔分布于鄂、豫、鲁、冀、津、东北等地。





上一篇:洛阳千家姓之——韦姓  
下一篇:洛阳千家姓之——魏姓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