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丘二字同音,作为姓氏,古代通用,现在两姓并存,区别不很明显。
邱姓人口如今名列第65位,遍布国内外许多地方,尤盛于四川、华南和闽台地区,是台湾第18大姓。
一、出自曹姓。颛顼帝之裔陆终第五子安之后。安,封于曹,得曹姓。《中国姓氏地图》云:“周初,武王将颛顼的后裔曹挟封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建立国家。春秋时,邾国有一位大夫丘弱,他的子孙就以丘为姓。”
二、《风俗通义》说:“丘氏,鲁左丘明之后。”
三、出自姜姓。《风俗通义》云:“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
四、春秋时邾国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
五、出自少数民族改姓。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丘林氏、丘敦氏,改为邱(丘)姓(《魏书•官氏志》);2、匈奴族丘林氏族改为丘、林、乔三姓,成为河南邱(丘)氏的一部分。3、西汉初期东胡族乌桓族,东汉末期西秦羌人均有改汉姓邱(丘)。4、彝、苗、畲、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邱姓。
丘姓写作“邱”,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二是因为避孔子的名讳。自汉朝以来,不断有丘氏改为邱氏。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发出通知:出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一律在右边加双搭耳;地名亦作“邱”。这样,丘姓便改成了邱姓。清末民初,台湾诗人丘逢甲倡议恢复本姓,并以身作则改邱为丘,得到闽、粤族人响应,但仍有很多沿用邱字者,于是形成邱、丘二姓并存的局面。
台湾省丘氏,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曾被迫改姓冈本、冈村、冈田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仍改为丘姓。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邱(丘)姓名人115名,如:汉朝少年才子邱诉,光武帝时的高官邱滕;隋唐时,历任北周、隋、唐三代,皆居高官显爵的邱和;唐朝时,天水邵公邱行恭,大诗人邱为,稷州刺史邱和,弘文馆学士邱悦;南北朝梁时历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的邱迟,临安县令邱师施;北魏时的太仆邱堆,安远将军邱跋,兖州刺史邱麟;宋朝画家邱士元、理学家邱珏、学者邱国富;;元朝时道教领袖邱处机;明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邱福,吏部尚书邱舜,东阁大学士邱瑜,御史、辽东巡抚邱民仰;清朝戏曲作家兼画家邱园、作家邱心如、台湾诗人丘逢甲;当代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邱少云等。海外邱姓人不少成为豪富。
邱姓郡望: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吴兴郡(今浙江省一部分及江苏省宜兴县)、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邱姓堂号:文庄堂(明朝人邱睿,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历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丰富,博采前人的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见解。代表作有《邱文庄集》。其后以其字为堂号)、河南堂(以郡望为堂号)。
邱姓常用楹联:吴兴才旺(南齐长沙王邱灵鞠,才华横溢,在宋时即负有盛名,有文集及《江右文章录序》传世);大学仪型(明朝文渊阁大学士邱睿的事典)。山甫报国赐二字(宋朝两淮制置使邱岳,字山甫,文武皆优,誓死报国,理宗御书“忠实”二字,封乐海侯);上仪廉政列三清(清朝将领邱上仪,明崇祯武进士,历任江西都司、海盐参将,仁政爱民,与吴麟瑞、侯峒曾并称“三清”)。政迈沈刘复见东南并美(梁代御内史邱仲孚,历山阳令,治为“天下第一”);御颂忠实克廉文武双全(指邱岳的事典)。
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邱姓后裔,分布于陕、鲁、豫、冀、京、津等地。
责任编辑:Xiaohe
- 中外“李”姓游客可免费游览老君山 2012-05-09
- 台湾新竹县范氏同胞到范仲淹墓园寻根祭拜 2011-03-28
- 刘氏后裔祭拜明朝贤相刘文靖公 2011-03-14
-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在嵩县成立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