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战弓
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长期以来,我国关于炎帝和黄帝的出生地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说在陕西宝鸡,有的说在山东曲阜,有的说在湖南酃县,有的说在湖北随州,有的说在河南新郑。根据古籍最早记载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海内外华人世代相传的“炎黄子孙,根在河洛”最为确切(见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思远题词)。兹考证如下:
一、炎黄时代正处于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
春秋古籍《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说明:黄帝和炎帝是同胞兄弟。有蟜氏为黄帝、炎帝的母亲氏族,少典氏为黄帝、炎帝的父亲氏族。[1]“少典氏娶于有蟜氏”,是少典氏部落的男子被有蟜氏部落的女子娶到了女方部落里,是母系制社会两个近距离部落氏族之间的互相对偶婚姻。《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于三百年乎?”[2]证明:少典氏族和有蟜氏族这对对偶婚姻所产生的黄帝和炎帝名称,也可是黄帝、炎帝两个氏族的名称,否则一个人是怎么也活不到三百年的。
黄帝、炎帝时期是母系制对偶婚社会。这个结论还为战国书《庄子·盗跖篇》的记载所证实:“神农(炎帝)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3]“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即是母系制社会的孩子出生在母族家里的真实写照。其父亲系对方对偶婚氏族的走婚男子,晚上到相爱的女方氏族家里进行婚配,白天又回到自己母族部落里劳动。所以,母系制社会女方生的孩子只能是生在女方部落里。
炎黄时代是母系制社会的另一证明就是男女之间的婚配并没有固定的“相好”者。《帝王世纪》就记载黄帝曾和对偶婚部落中4个女子“相好”过。即黄帝有4个“妻子”。“正妻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三妃彤鱼氏,四妃嫫母。四妻生子25人,其中23人不和黄帝同姓”。《国语·晋语四》称这种现象为“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是“同姓之难、同德之难”。可见,母系制社会所产生的孩子皆姓母姓,不姓父姓。要同姓、同德是很难的。
二、炎黄故里在洛阳市郊周山上
马克思在他写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一文中说过:“母系制社会的特征是用动物图腾来作为氏族标志的。[4]”中国春秋古籍《左氏春秋传》昭公十七年即记载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标志说:“太皞氏以龙纪,少皞氏以凤鸟纪,商以玄鸟纪。”纪,即为氏族图腾之动物标志名称。另外还有些氏族部落图腾为“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鸤鸟氏、爽鸟氏、五鸠无雉氏”等等。直到黄帝以后的颛顼帝才进入了父系制社会,才“不能纪远”了。
那么,少典氏和有蟜氏这两个氏族的图腾标志是什么呢?
上述已知,母系制社会时期,各个氏族是以动物名称作为图腾标志的。由于有蟜氏族的图腾标志大家没有异议,所以我们就先来考证一下有蟜氏族的动物图腾名称及其居住地方。
原河南省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许顺湛研究员在他写的《中原远古文化》一书中说:“《山海经·中次六经》载:‘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骄虫即蟜虫,是有蟜氏族的信仰图腾。”[6]可知,炎黄母族有蟜氏族的图腾标志是动物蟜虫,是蜜蜂,居住地在“缟羝山之首的平逢山上”。
关于平逢山的位置,《中次六经》本身已交代很明白了,是在“伊洛河北边缟羝山东十里、廆山东二十里”的山尽头之上。平逢山的名字今天不叫了,但处于它正西方的缟羝山和廆山,我们今天还可以找到它们。《中次六经》载:“缟羝山又西十里曰廆山,其阴多王雩琈之玉。……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7]由此记载我们可知:廆山、缟羝山、平逢山在洛阳西南郊的秦岭之上。因为在洛阳一带,只有秦岭南面发源的水是流注于洛河、北面发源的水是流注于谷水(即今之涧河)的,而其它山脉都不具备这样的记载定位。
关于俞随之水,《水经注.谷水篇》载:“《山海经》曰:‘平逢山西二十里曰廆山,其阴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县城西十余里。”[8]孝水,即今之王祥河,在河南县城(故址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公园处)西十余里处的王祥河村。王祥河发源于王祥河村南洛阳市西南郊秦岭上的孙旗屯乡宁家门。这个宁家门村的山头即是俞随之水(即王祥河)的发源地——廆山。这样,由廆山向东走十里即为缟羝山了。
《辞源》云:“缟,白色也;羝,羊角也。”缟羝山,即今天的白羊角山,[9]在孙旗屯乡东沙坡村南。由缟羝山向东走十里地即是“缟羝山之首平逢之山”了。首者,头也。“缟羝之首”,就是缟羝山的最尽头。这个地方,今天叫周山,在孙旗屯乡内。周山以东,为大平原,再没有山了。周山一带,还有个村名就叫桥沟村,桥、蟜音近而衍。桥沟即蟜沟也[10]。这一带也确是“少草木,多沙石”。今天,还可在150医院后面见到大片大片的沙石。向南望也确是“南望伊洛”,伊河、洛河之水皆在目下。“东望谷城之山”,是一种夸张写法。西晋郭璞注曰:“谷城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东北,一名黄山。”[11]关于平逢山在周山这一定位,《辞源》“廆”字解和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专家陈桥驿教授校注的《水经注》图都予以确认[12]。
炎黄母族有蟜氏族居住的平逢之山,不但以上古籍均载在今天洛阳市西南郊的周山之上,而且建国以来洛阳的考古发掘业已证实在周山之上。1954年洛阳涧西区大建设时,在周山的孙旗屯村和其附近的东马沟村、王湾村、西高崖村和邵窑村等地,均发现了炎黄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多处 [13] 。仰韶文化时代的社会已发展到繁荣的农耕定居生活。所以在上述遗址中,挖掘出许多炎黄人居住的半地窖房屋和村落以及石刀、石镰、石斧、石锛、石铲、陶罐、陶盆、陶碗等物,甚至还发现了原始的文字。
我们认为,炎黄母族有蟜氏居住的平逢之山,是出自《山海经·中次六经》。而《中次六经》本身已载明此山系是从洛阳境内的平逢山一直到陕西境内的华山。此山系南边发源之水都是流注于洛河。北边发源之水都是流注于谷水的。可证,《中次六经》之山系确是秦岭山系而不是邙山山系。因为邙山山系北边发源之水都是流注于黄河的,不符合《中次六经》的记载.所以我市有些学者引用《中次六经》以外清朝人的错误注释,把平逢山定位在邙山一带,是不符合《中次六经》之记载的,因而是错误的。
三、炎黄父族故居在周山南面的鹿蹄山上
上面我们已考证出炎黄母族有蟜氏的动物信仰图腾为蟜虫,即蜜蜂,其故居地在洛阳市西南郊周山之上。现在让我们再来考证一下炎黄父族少典氏族的信仰图腾及其居住地的问题。
前已指出,马克思说母系制社会是以动物名称为图腾标志的。所以,寻找炎黄父族的图腾标志也必须从动物名称上去寻找。《史记集解》云:“三国魏人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14]”可证。少典氏族是以动物“熊”为图腾标志的。
前已述及,炎黄时代实行的是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女互相对偶婚姻制。既然是对偶婚,两个氏族之间的距离就不能太远。在远古时期交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满足白天互相走婚的距离大约不能超过50公里,否则就不能互相对偶走婚了。
根据这个距离要求,我们认为炎黄父族少典氏的居住地应在有蟜氏故居地周山南面10公里处的熊耳山脉洛阳段的鹿蹄山上。
《山海经·中次四经》载:“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从《洛阳市区地图》上看,甘水发源于宜阳县丰李镇南山。此处之山即是鹿蹄之山(今名半坡山),是熊耳山脉东部的一部分。
《中次四经》又载:“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有兽焉,其壮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麙。”《尔雅.释兽》云:“熊虎醜,其子‘狗’,绝有力,为麙。”[15]可见此山确是以动物熊为标志图腾的少典氏族居住地。
1956年,洛阳考古工作者,还在此地的锉李村发掘出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即证明:鹿蹄山即为炎黄父族少典氏的居住地(见《洛阳市文物志》)。
关于“黄帝于姬水成”的姬水,2002年第2期《史学集刊》发表南京师范大学邵丙军教授的考证说:“黄帝时的姬水,实为今洛阳南面的伊水。《汉字古音手册》云:‘姬,为见母部字,伊,为影母部字,二字音近而衍,’故今之伊水,实为古代姬水。后来黄帝的子孙亦在伊洛河流域定居建国。”
关于“炎帝于姜水成”的姜水,《水经注.河水篇》载:“青要之山,畛水出焉。河水又东,正回水入焉。水出马鬼山,姜(疆)山东阜也。东流,俗谓之姜(疆)水。”证明炎帝在今天洛阳市属新安县境之姜水成长壮大。
以上可证,黄帝和炎帝不但出生在洛阳,而且这两个部落也在洛阳黄河与洛河之间成长壮大。由于此两部落“成而异德”,所以黄帝便以姬水为姓,姓了姬;炎帝便以姜水为姓,姓了姜。
通过以上考证,我们认为,炎黄二帝故里在洛阳市周山上是可信的。海内外华人世代相传的“炎黄子孙,根在河洛”是有可靠根据的。
注释:
[1]邬国义等人著:《国语译注·晋语四》后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廖名春 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五帝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盗跖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马克思著:《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王守谦等人著:《左传全释·昭公十七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许顺湛著:《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7]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中次六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谷水篇》,湖南岳麓书社,1995年版。
[9]《辞源》,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0]洛阳旅游局编:《洛阳市旅游地图》,1999年版。
[12]陈桥驿校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图》,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13]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洛阳文物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4]吴顺东、谭属春、林平著:《史记全释·五帝本纪》,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郑张尚芳校点《尔雅·释兽》,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系洛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室主任 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Xiaohe
- 商城宫城重现古亳 2012-04-23
- 《人文洛宁》——中国·洛宁 2011-10-14
- 树医圣雕像 弘传统医学 2011-08-10
- 中华炎黄母族故里平逢山第七届拜祖大典隆重举行 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