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区因何姓源多

     2007-06-30 00:0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中华圣城 > 正文

河洛地区因何姓源多
      
  姓氏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盛世,续谱修志,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姓氏寻根热潮的促涌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

  河洛姓氏,植根于十三朝帝都洛阳这块古老而又丰厚的土地上。这枝上林奇葩,没有一枝报春,争先绽放,而是在多方探讨姓氏源头的专家学者、寻根问祖的姓族人士,从瓜瓞绵绵的姓氏藤蔓间寻根觅宗中,愈来愈多的认识到“根在河洛”后,才以其特有的庄艳魅力绽放于群姓丛簇的百花园中。

  笔者,也是追寻百姓源头队列中的一员,本人曾以古洛阳所在地偃师为基点,进行了近两年的民间调研和卷帙搜寻,惊人的发现:这个辖域仅仅948平方公里的洛阳县级市,现用姓就有531个,其中竟有117个姓源于或一支源头在偃师,占偃师姓氏总数的22%;另有94个姓,源于或一支源头在偃师,但其姓氏在偃师已经消失。两项共计源于偃师的姓氏211个,占河南姓源总数的14%;郡望多达84个。河洛地区县、市丛集,一个偃师姓源如此,整个河洛地区,姓族源头的繁盛可想而知。
           
  为什么源于河洛的姓氏如此之多?笔者根据调研和手头材料,试作如下议论。

  一、原始先民,尤其是有代表性的民族首领在河洛一代生息活动比较早。河洛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在遥远的古代雨量充沛,山林丰茂,河谷密布,土地肥沃,是宜于人类生存的天然家园。考古发现,在黄河、洛河、伊河流域密布着多处属于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仰韶、龙山等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村落遗址。洛阳《文物志》载;“巩县、偃师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存,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河洛地区的原始先民已步入农耕时代。据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伊洛河沿岸原始文化遗址的分布,已和今天这里所有的村庄的密度相差无几。”由此可见,居“天下之中”的河洛一带,远古时期已是原始先民们的重要活动地区。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带着他庞大的风姓部落,长期活动在河洛一带。我市孟津县图河,被认为是伏羲氏发现“龙马负图”,始创“八卦”的地方。“河图洛书”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河洛则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风姓氏族世代与活动在河洛地区的有洛氏族、有河氏族通婚,繁衍出古风姓、洛姓、河姓(何)诸多姓族。伏羲之女与洛伯成婚,称宓妃、洛嫔,后来溺死于洛水,成为洛河之神。曹植笔下的千古绝唱《洛神赋》,即是反映他在离故洛阳城不远的洛水岸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说,在母系氏族社会,少典氏是走婚于有蟜氏部落,然后生下黄帝、炎帝。有蟜氏居何地?《山海经•中次六经》云;“平逢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蜂蜜之庐”。 蟜虫,即今天所说的蜜蜂,有蟜氏就是以蜜蜂为图腾的部落。从地望可以清楚的判断出,其部落就在伊洛河之北的首阳山一带。据此西去不远的新安县境内有座青要山,《山海经》有载:“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神武罗司之。”“密都”《说文》谓“山形之类堂屋者。”武罗是传说中的女神,母系氏族的武罗部落。所处群山环抱,幽谷石庵,形似“堂屋”,亦是黄帝走婚的部落所在。炎黄二帝出生地有多处记载,生地邙山亦见于煌煌典籍。相传,黄帝以律定音赐姓于25个儿子:姬、酉、祁、己、任、滕、箴、荀、僖、姞、儇、依;炎帝神农氏裔称八姓:齐、甫、申,吕、纪、许、向、芮,成为中华民族万城千国的绝大部分姓族之源。我们不敢说这些最为古老的姓氏就产生于伊洛河地区,但活动于此,关系密切是显而易见的。《水经注》引《地道记》云:“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黄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据此说,黄帝也曾在洛水之上得“洛书”,继伏羲之后高高举起了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炬。因此,北魏孝文帝据诸家典籍所说称:“黄帝统一天下前,都涿鹿,既统一天下,亦都河南(《魏书•东阳王后传》)”。北魏时河南治所在洛阳故城内,其地域指河洛以西及以东部分地区。看来百姓之祖衍生中原,千余年前已经成说。

  相传和黄帝同时代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又称史皇氏,是中国汉字最初的发明者,就活动在我市“洛出书处”的洛宁县长水一带。他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春秋时,华阳(今陕西洋县北)一支侯氏,东移侯氏(古侯、缑同音通用),即今偃师缑氏镇一带,建立侯国。形成我国侯姓最早的一支。

  黄帝之后,其裔孙帝喾承先王之余荫亦建都西亳(今河南偃师市区高庄村一带),《帝王世纪》称他“生而神异,有圣德”。帝喾姬姓,与有邰氏女姜螈通婚生弃(即后稷)后来成为周族的祖先;与有绒氏女简狄通婚生契,后来成为商族的祖先;与陈锋氏女庆都通婚生尧,后来成为五帝之一的陶居氏帝尧;与善于占月的常仪通婚生挚。还把生息于伊洛之间的邹屠氏女纳为妃子。帝喾的姬姓氏族与如此多的、当距伊洛地区不远的姓族通婚,必然形成更多新姓族的诞生。他所依重的八位才子,即八姓:伯奋、中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悝,亦称“八元”,所谓“天下之民,为之八元”《左传•文十八年》说明的就是这些。

  至尧舜禹时期,《吕氏春秋》有段记载:“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即今偃师首阳山)而导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昂,即于此也。”此说半为神话,我们不去理会“五老”为哪路“神仙”,天赐“河图”之说,五帝相受于同一个河洛地区,不能说这只是巧合。

  据上所述,这些层出不穷的姓族,走马灯样的在河洛地区反复出现,足以证明河洛一带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最初开疆扩土的根基,众多姓族,轮运辐辏,播迁四方,成为河洛姓氏源头众多的最重要因素。

  二、上古以及后来的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建都、封国,筑城、采邑比较多。据上所述,五帝时期伊、洛河地区已成为部落酋长们倍受青睐的一片热土。夏、商、周三代相继为都,姒姓夏,子姓商,姬姓周。商朝诸王,除商汤老死西亳,其后13王均都亳,仲丁以及武丁后诸王外迁。夏、周两代均亡国于中原的河洛地区。其后裔不忘故国,以国为氏者自然是不言而喻了。需要一提的是周代,春秋时,从平王到悼王,共有十三王居王城。战国时,从敬王到慎靓王十一王,居下都(即成周,今汉魏洛阳故城),周赧王时复居王城。东周王朝居于王城、成周历时500余年。且不说其封国、采邑多少,西周时为监护殷遗民而筑起的成周城,集中“殷民七族”上层贵族于成周城内,以重兵监护。在周王朝的数百年统治中,商人七族:樊、陶、施、繁、瞭、饥、终葵,他们生息在伊、洛河地区,成为我国第一批打出“商人”名号经商的商民,也成为灭国后商人诸姓之祖。

  据初步考证,在偃师境内的封国有:刘累受封的刘国、侯冈之裔受封的侯国、程伯休父受封的程国、滑伯受封的滑国;汉魏洛阳故城一带有:洛伯之裔的雒国、褚师之裔的褚国;纪氏之裔的纪国等。这些封国的后人便以国为氏。需要说明的是侯、雒、褚三姓,并非因封得姓,侯姓乃侯冈之裔,其一支春秋时自华阳东移今偃师缑氏镇一带。雒姓则是因上古有洛氏活动在洛河一带,后来洛水两岸居民即以雒为氏(东汉称洛为雒)。褚姓则是因为周代宋恭公子右食采于故洛阳城一带地方,固“其德可师,号褚师”,其后代便以褚为氏。以城为氏者有:王子带故邑甘城、裴陵受封的大解城、周大夫受封的缑邑、李伯受封的潘城、伯侨之裔所徙的杨邑、夏人所居的邑、殷遗民所居的毕邑等。这些封国城邑明白无误的见著于通用的几本姓氏典籍。漫漫历史长河,浩浩历代卷帙,河洛地区因封国都邑得姓的地方一定不会限于以上所述,据此可见一斑。

  三、久为帝都,自然王侯、名人云集,一祖多姓、国名成祖的几率比较高。五帝时代的帝喾都亳,他的部落称雄伊洛河平原的时候,南方犬戎进犯王畿,帝喾以其女相许,封三百户悬赏平乱者。其帐前随从,一位犬封氏(以狗为图腾的氏族)名盘瓠的小伙子应战出征,“衔其首归”,平定了犬戎之乱,盘瓠与帝喾女成婚,得封地三百里,遁去巴山蜀水,繁衍发展成为犬封大族。这就是《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的那段近乎荒诞的神话故事,他们把英雄盘瓠,说成是帝喾的一条爱犬。但云、贵、川一带尊盘瓠为“盘王”,巴南一带与、冉、元、巴、李、田等六姓均称他们是盘瓠之后。而云南哈尼族中至今仍保留着狗崇拜的风俗。称媳妇为“克玛”,即“狗的媳妇”,另一支则称其族为“欧区”,即“狗的奴隶”。受封于偃师南浏水之滨的陶唐氏后裔刘累,不仅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始祖,他因为夏后孔甲畜龙不善“惧而迁鲁’(今河南鲁山县)后,改姓范,也是天下范姓的始祖,(《左使•昭公二十九年》)。后来其氏族辗转迁徒,因此唐《宰相世系表》称祁姓刘姓,五帝时称陶唐氏,夏时称御龙氏,商时称豕韦氏,周时称唐杜氏,这些姓同样也成为这些姓族的始祖。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名履,字天乙,建都西亳,死后葬于偃师东北八里的邙山之巅。这位英武贤明的君主给其后裔留下太多的荣耀和遗念。有以谥为氏,姓汤;有以字为氏,姓天、乙;有以子姓和乙字相合姓孔等。在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中,一个姓族一但有可显露于史册的人物出现,就会在这个人身上做文章,于是一些新的姓族就会因此而膨胀起来。义不食周粟,以保持商臣之节,饿死于今偃师市区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兄弟,由于其既有“让国”之贤,又有对殷商的“愚忠”,被后来的帝王们奉为士大夫效法的楷模。他死后,其族多迁周地,不仅其裔封申国、谢国为伯,成为申姓、谢姓的始祖,而且其原封地孤竹国,孤竹,竹姓也成为姓祖流传于世。自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因名成祖者更多。唐代卒葬洛阳南龙门香山的诗人白居易,宜阳三乡人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北宋定居洛阳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祖籍偃师相公庄三居相位的吕蒙正,卒葬伊川县万安山南麓的宋文学家范仲淹等,其后裔多尊其为祖。久为都城,英俊荟萃,历史为河洛地区奠定了造就姓族的土壤。

  四、五帝时期,尤其家天下的王权制度以后,赐姓、改姓比较集中。赐姓、改姓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王者为了维持、加强其统治,逐步形成的一种得姓形式。上古时,当我们中华民族逐步出现国家的雏型,赐姓便出现了。一个叫董父的人为舜帝养龙,“群龙飞归”,便赐其为豢龙氏。至夏,一个在前面提到的刘累曾学扰龙于豢龙氏。后来被夏后孔甲赐御龙氏,亦称扰龙氏。董父、刘累以一技之长受赐豢龙、御龙、扰龙三个复姓。后来省称龙姓。(《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但赐姓作为一种制度,却是在秦汉以后。不过后来的赐姓与前者不同,前者均为新姓,出则成为始祖,而后者则是旧姓,多以王者姓赐予,以示恩宠。汉代开国之君刘邦统一天下后,初都洛阳,有一辩士叫娄敬的人游说高祖建都长安,刘邦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为表其功,赐娄敬与在鸿门宴上保护过他的项伯刘姓,称刘敬、刘缠(项伯,名缠,字伯)。此后的朝代中赐姓逐步被作为一种制度,因赐得姓的姓族就多起来,以致成为我国姓氏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姓之初是以人为的因素开始的。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比较集中的、以政府行为出现的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汉化政策,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鲜卑族99个皇族117个复姓为汉族单姓。他自己以身垂范,原为拓跋部落酋长,称“拓跋宏”,改元姓,称“元宏”。并强令“迁洛之氏,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高祖纪》)于是伊、洛河畔多了一批新生成的汉姓姓族,对我国姓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孝文帝的此次统一下诏所改的117姓,其中有三姓云、单、贺为六个复姓所改,实际上改出的汉姓为114个。而且此前和此后孝文帝的改姓国策一直都在进行。因此,孝文帝在洛阳的这次姓氏改革就不仅仅限于114姓,笔者所著《偃师姓氏源流》中便有另外典籍的18姓记入。在这些被改的姓氏中大量为鲜卑族复姓改为汉族单姓,也有原来本为汉姓后入鲜卑族部落改复姓,迁都洛阳后又恢复原姓。这些姓氏多数仍在使用,部分已经在河洛地区姓族中消失。但不管这些姓族植根于何方,其得姓在洛阳,毫无疑问洛阳是这批姓氏的族源地。

  综上所述,河洛地区之所以姓氏源流多,草述以上四种因素,洛阳《文物志》云:“洛阳是我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正是这个基本条件,为众多姓族的萌发提供了可能。

  百姓源头多出于我们的故土洛阳,这自然使人感到自豪和光荣,但光荣欲多,任务亦欲重。对于政府有一个开发和利用姓氏资源的问题;对于姓氏学者则有一个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李姓,源于“伊侯之墟”,此“墟”在伊河流域何处?袁姓始祖袁告,秦末避居河洛之间何地?阎姓始祖晋公子懿的子孙,散处于河洛一带那里?……

  笔者只是一个姓氏爱好者,泛泛此论,谨想抛砖引玉,为热爱姓氏文化的同行们起一个话题,希望在深入探讨中就教方家,结识朋友。

  (高献中: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西明:偃师市财政局原局长)





上一篇:中华儒学圣地:洛邑文王明堂  
下一篇:古老的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