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强国的“洛阳力量”

     2015-08-25 09:4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中华圣城 > 正文

  一个民族,如果说血脉传承是体,文脉的传承则是魂,谁忘记了文化的历史,谁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未来;谁拥有了文化的传统,谁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希望。

  纵观洛阳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部帝王的更替史,更是一部文化的创作史。帝王的更替史使洛阳成为王者之地,千年的帝都;文化的创作史,使洛阳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绚丽的风景,为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找到了自信,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百花齐放,看隋唐洛阳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度出现的辉煌盛世,不仅为我们畅想中国梦提供了最持久的历史记忆,也是今天我们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参照系。实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国梦,梦回大唐,梦想洛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放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艺会演,以古都洛阳为舞台,隋唐的演出规格之高,影响之大,水平之高,可谓空前。规格之高,皇帝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陈朝为隋所灭后,陈后主来到洛阳,写了大量诗篇,其《洛阳道》成为清绮的南朝诗风代表作。隋炀帝博学多才,善诗赋、晓音律,崇尚华艳,尤喜梁陈之音,其诗篇也透出一种清绮洒脱之气。武则天则常令群臣赛诗,并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一枝花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各类名家竞相登场,诗、书、画等争奇斗艳。


  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每一寸土地都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温馨。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其基因库是《诗经》,其峰顶是唐朝。诗,简直就是唐代的空气,它的芬芳无处不在。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伎、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蔚然成风,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当时的洛阳则是诗的天堂,一批名家在这里诞生、云集,风雅韵事尤盛。“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常来洛阳献诗,其诗歌被称为“唐音”的发端;王维,长期居住在东都,著有《洛阳女儿行》;洛阳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句,被认为是区分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盛唐的两位杰出诗人李白、杜甫长期居住于洛阳,并结为好友。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有飘飘仙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一生热爱洛阳,写洛阳之诗甚多,如《洛阳陌》《春夜洛城闻笛》《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等;“诗圣”杜甫长于洛阳,在洛阳写下大量诗篇,著名的有《游龙门奉先寺》《洛阳》《有感》《三吏》《三别》等,这些诗篇不少写在安史之乱前后,描述了“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的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寄予了无限同情,故有“诗史”之称。


  书、画。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褚遂良、武则天、张柬之、钟绍京、颜真卿等中国书法界的名家,并在洛阳留下珍贵的墨宝。其中,武则天所书升仙太子碑,背面的《游仙篇》杂言诗是钟绍京所书,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孕育了董伯仁、卢鸿、皇甫节、皇甫轸等众多“别开天地”的大画家。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在洛阳寺院、道观创作了大量壁画,人们评价他的画为“吴带当风”。相传他在福先寺画的《地狱变相图》,达到难以置信的逼真效果,洛阳的屠户渔夫们看了都惧怕死后“报应”,而从此改业了。


  雕塑。洛阳的唐三彩独领风骚,绚丽多姿的三彩器代表着唐代的美学理想、丰满和金碧辉煌。唐墓出土的三彩女坐俑,黑发粉面,神态悠闲而矜持,是唐代贵妇照镜梳妆的瞬间写照。在著名的“载乐骆驼俑”上,歌女正在放声歌唱,身旁七个男乐师身着胡服,弹琴吹箫,连骆驼也陶醉其中。建于唐代的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头高4米,耳长1.9米,波状发髻,眉高而长,目光凝视前下方,口角微含笑意,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温柔之美,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经典。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古希腊的明灯在初点燃的土地上熄灭。罗马的威力被埋葬在广大帝国的废墟下,但是建立在社会与人的精神理想基础上的文明仍然活在中国和印度……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


  洛阳:文化高原上的高峰


  翻阅中国文化史长卷,洛阳篇章甚为精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的智慧、气韵、神采。它是中国精神的高扬,是中华民族伟大人性的礼赞。它卓尔不群,傲然挺立,为人类文化宝库增辉添彩。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及文字、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在经历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过程中,变得不可释读,先后失去了使用价值。唯有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艺术特征的、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汉字蕴含着中华文明积淀千年的审美意识、伦理观念和哲学思想,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图腾。“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龙文》,这首中国风歌曲将汉字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点、横、竖、撇、捺……这些简单的笔画在经过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后,跃然纸上,幻化成9万多个富有生命力的汉字。这些汉字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仓颉在洛阳造字,书写中华文明的根。阳虚山,又名阳峪,位于洛宁县西南部的兴华镇,相传是仓颉筑台造字之处。史书记载,仓颉本是黄帝史官,一次,他“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见神龟“丹甲青文”而出。由龟背上的清晰纹理而生灵感,观鸟兽蹄行之迹而创汉字,被后人称为“字圣”。中国第一批古汉字终于产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得以终结。


   明清时期,兵刑两部侍郎张鼎延曾赋诗《仓颉造字台》称“南巡盛迹旧萧条,指点荒台事寂寥”;清代河南府府尹张汉写《造字台》诗:“我观造字台,恍然见仓史。洛涌压群书,要窥无字始。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历代常有名人名家到此怀古,感念“字圣”功绩。


  综观中国文艺,洛阳不仅是造字的圣地,也是汉字优化组合的高地。千百年来,这些汉字在这里组成优美的词语、句子、诗篇、文章,承载中华文明,书写经典,传承梦想。汇聚于洛阳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历史上曾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的佳话。全唐诗5万余首,其中与洛阳有关的就有5000余首。同时1500年的建都史,又使洛阳涌现出众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经典的史学著作。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界堪与《史记》媲美……


  满天星斗,铸造了中国文化史的辉煌,更蕴藏了当今社会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普遍道理和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品创作精神。


  只有精品,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只有“立地”才有可能实现“顶天”。


  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文集《白氏文集》共收录诗文近4000篇。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葬于龙门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杰出代表,是百官的楷模,堪当文艺工作者的榜样。


  白居易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诗人”。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冷斋夜话》中曾经提到白居易作诗后都要请老妪来听,并根据老妪的理解程度来对文章进行修改,直到老妪能够理解为止。“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池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琵琶行》,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心中有民,才会诗中有爱。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同时白居易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艺无国界,诗歌传友谊。白居易的诗歌对日本的影响可以用“深刻”来形容。日本著名诗人具平亲王曾作诗称赞道:“古今词客得名多,白氏拔群足咏歌。思任天然沈极底,心从造化动同波。”紫式部,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她所著的《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是歌物语和传奇物语两种传统的集大成者。《源氏物语》深受白诗的启发,写了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并借以向社会提出血泪控诉,据统计,全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达108处之多。


  接地气,才会有底气,才能成大器。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文化创作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任德成 李燕锋 张广英)






上一篇:千年帝都“中国梦”(上)  
下一篇:文化活化的“洛阳尊严”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