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之宋代菊花食谱

     2006-11-20 16:27 阅读:
主页 > 百化齐放 > 百化齐放 > 正文

    在一个宴会上喝到了应时的蛇羹,自然加入白菊花瓣和切细的柠檬叶。看着那白菊花瓣,脑海内浮起了半年前在旅游协会办的美食试食会中,吃到了的菊苗,有很浓厚的菊花味道,于是想起,中国历代有些什么菊花食谱?结果查出了五种。

    二种记载在林洪的「山家清供」内,是宋朝的吃法。「金饭」是「采紫茎黄色正菊英,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过,候饭少熟,投之同煮。久食可以明目延年,茍得南阳甘谷水煎之尤佳也。」
 
    另一个是「紫菜菊」:「菊名治蘠」「本草」名节花。「陶注」云菊有二种,茎紫气香而味甘美,其叶乃可羹;茎青而大,气似蒿而苦,名苦薏,非也,分法采苗叶洗净,用油略炒,熟下姜盐羹之,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天随子「杞菊赋」云,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子何。「本草」:「杞叶似榴而软者,能轻身益气,其子圆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杞菊,微物也,有少差犹不可用,然则君子小人,岂不容辨哉?」

    这道「紫菜菊」,吃是不是菊花瓣,而是菊花的叶,不过吃的是嫩苗时的叶,似乎和我在旅游协会那个试食会上的相同,柔嫩而满口菊香,真是好吃。而那天到场指挥入厨的,是一家素食店的老板,他说菊种引自北京,但种在他自己在新界的农场上,所以有菊花嫩苗可以吃。

    清代菊花食谱

    清朝的菊食谱,一种是记载于朱彝尊的「食宪鸣秘」内,是「菊花饼」:「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加梅卤成膏,不枯,可久。」这是甜食了。

    另有二种记载在「调鼎集」中,「炸菊苗」是「春夏取金菊旺苗嫩头,渴焯取起,将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炸。」这可能就是我在上篇提到那家素食馆的菊苗做法了。

    「藏菊」:「鲜冬瓜切去盖,藏菊朵于瓤内,仍盖好,放稻草中煨之。」

    这是藏菊花于冬瓜中,是最简单的冬瓜盅了。不过如果是自己在家里做,记住不能用黄菊花,要用可以食用的白菊花。其实有一个说法,是白菊花吃食时要剪去花瓣尖端,以解毒云云。但在香港吃蛇羹时附的菊花瓣,却都是不去瓣尖的,也未闻什么中毒事件。

    冬瓜的食物效能是微寒,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咳,益气耐老,除心胸痛,去头面热,而菊花的味略苦,可治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肉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看来「藏菊」这道食方,对老年人似乎蛮好的。

    而宋代的「金饭」用了甘草汤,更有坚筋骨,长肌肉和解毒功能。

    不过,有那么多食疗功能的菊花食谱,如今在香港也只有吃蛇羹时才会吃到几瓣菊花而已。茶楼中饭茶的菊花,品种自是不同,效能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菊

    「杖藜立断斜阳影,泪尽西风送菊天。」菊天,即是秋天。人类总是会把身边的事物,来对季节作形容,秋天菊花盛开,自然叫菊秋。秋天又是蟹肥时份,所以叫蟹秋。

    总之,提起菊,就自然想起秋。天气不到秋天时分,菊花是不开放的。李清照的「鹧鸪天」:「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沈复的「浮生六记」:「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螫对菊,赏玩竟日。」

    香港人很少持螫对菊。香港人吃蟹时,面对的只有绍兴酒瓶。现代人的浮生六记是:「吾友亦欣然来观,持蛇对菊,赏玩竟日。」因为现代的香港人,只有吃蛇羹的时候,才会想到菊花,因为放几瓣白菊花在蛇羹之内,既美观,也有清香的感觉。

    中环有一家卖蛇羹的店铺,店后有一片小花园,认识老板的人如果一次去十来个,老板会在后花园摆上桌子,让他们在那里共享蛇羹。而这处小小的后花园,正好种植好几盒菊花。清风徐来,吃热腾腾的蛇羹,欣赏黄澄澄的菊花,真有点古典遗风。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似乎透着一股闲适。不过,明朝的李渔却认为菊花的美丽,依靠的是人力,不像牡丹和芍药之美,是靠天工。因为种牡丹和芍药,只要冬天施肥夏天浇水就可以了。

    种菊花就不同,未种之前,就要治地酿土,种下菊苗之后,要插上标记。这表示花未萌芽已费了大量人力了。而且还要定时去防燥、虑湿、摘头、掐叶、芟蕊、接枝、捕虫、掘蚓。等花开了,还要防雨避霜,缚枝系蕊、置盖引水,这要多少人力来补天工之不足?

    其实,天然有天然之美,人工也有人工的补过功能,为的还不是让菊花开得茂盛?不过,在茶楼饮杯「菊普」或「菊春」时,想想种菊人的辛劳,当之茶饭之不易也。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之八珍是什么?  
下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之吃河豚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