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之左宗棠与丁宫保

     2006-11-20 16:2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百化齐放 > 百化齐放 > 正文

    小说家张系国在一篇杂文里说,中国人的庙,是五脏庙,宴客是祭祀行为,把食物吃进肚里,皆大欢喜。他又说,左宗棠是不朽的,因为酸酸甜甜的左宗棠鸡,连外国人也叫得出他的名字。而东坡用的苏东坡则稍欠运程,因为现代人怕胆固醇,所以提起东坡肉的人就少了。

    好在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也属不朽,不然,岂非比左宗棠比了下去?不过,明朝的李渔可惜生得太早,因为他曾说东坡肉会令人误以为吃的是苏轼的肉,所以在菜式不敢有所创造,怕人称李渔肉。如果他生在今天,知道有左宗棠鸡的不朽,相信他就会创出「李渔鱼」或「李渔甘笋」——都是健康食物——来永享不朽令名了。

    假如左宗棠因为一道炒鸡而得享不世盛名,那么,丁宝桢就大为不幸了,丁宝桢是清朝咸丰年间的进士,原籍贵州,在贵州时最爱吃加上花生仁炒鸡丁的?粑辣椒。调任山东做巡抚时,因为立了军功而加封太子少保,所以人人称他为「丁宫保」。由于他的喜爱吃,所以家厨便以山东爆炒的方法,时常为他烹制鸡丁。

    丁宝桢后来调任四川任总督,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便更为考究了,而且常用这道菜来宴客,于是,「宫保鸡丁」的名字便在四川扬开了。由于川菜在清末普及各地,所以便成了闻名全国、蜚声国际的名菜。

    现在的「宫保鸡丁」有贵州、山东和四川三种风味,但是,有多少知道宫保就是丁宝桢?

    黔与川式宫保鸡丁

    丁宝桢的名字虽然因为菜名为「宫保」而很多人不知,不知由「宫保鸡丁」衍生出的爆炒加梀椒方式的菜却很多,比如宫保虾仁,宫保肉丁等。

   「宫保鸡丁」这道名菜,我查阅「新华出版社」的〈中国名菜辞典〉,四川和山东菜系都无,而出现在「贵州菜系」内,说是黔菜最著名的菜式之一,有国菜之誉。贵州的名厨是用当地出产的仔公鸡为原料,宰杀后将鸡肉剔骨切成算盘珠大小的鸡丁,使得肉嫩皮脆,而且使用贵州特殊加工的?粑辣椒,配以湿淀粉、甜酒酿、酱油、精盐、醋、姜、蒜和高汤,以大火爆炒,色泽金红,辣香味浓但辣而不猛,亮油不腻。
  
    据说当年的宫保鸡丁做法,是丁宝桢去探访友人时,友人来不及炖鸡给丁宫保享用,临时便把生鸡丁爆炒,再加上切成小节的辣椒,撖援菜和蒜苗当加水煮熟。丁宝桢吃后大赞,其后便加以改良了。

    而四川式的宫保鸡丁做法,是把嫩公鸡肉切成二厘米见方的丁状,加以码味码芡。然后把花生仁用滚水泡过去衣,阴凉后用油炸,但切勿炸至焦糊。再来是下油到锅内烧至六成熟,下干辣椒节,花椒粒炒棕红色,放下鸡丁炒乱,下姜片、蒜片、葱白、加上油盐、酱油、醋、白糖,绍酒和肉汤(也有加味精的)兑成的味汁,快炒翻炒,加入花生仁兜转炒匀,便可起锅上碟了。两种方式,你喜欢那一种?

    战国时代的鸡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广东人说七国咁乱的时代,但留传下来的名菜倒是不少。特别是楚国的宫廷名菜就很多。其中和鸡有关的,有两道菜式。第一道是「露鸡」,第二道是「甘鸡」。

    [楚辞 招魂」说:「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蠵是龟,臛是羹,臛蠵就是龟肉羹。即是说,要烹饪露鸡和龟肉羹,一定要做到既浓且鲜美,不能肥腻,才是可口的菜。

    露维又是什么鸡?露者,卤也。做法是把不肥又大的母鸡放入五味调匀的卤汁中煮熟。太简单了,是不是?是的,白斩鸡不也是更简单?只是用白水来煮熟而已。其实,重要的地方是如何煮熟。也就是说要放下鸡之后立刻熄火,让鸡浸在热汁中熟,才能吸入汁味。所以,方法人人会了,但是那一家的豉油鸡最好味?那一家的蛇汁浸鸡最入味?这就是做卤汁的学问了。

    「楚辞 大招」说:「鲜蠵甘鸡,和楚酪只。」这里说出了甘鸡是用楚酪来烧出的菜。楚酪是什么?乳汁是也。甘鸡者,乳汁烧鸡是也。

    作法也是用嫩母鸡,宰杀干净后,放入锅子之中,加入水和香料,煮到刚好熟的时候,加入乳浆汁及盐,一直烧至汁水浓稠为止。

    咦?如果再加入一些咖哩粉,不是有点像咖哩鸡吗?再加入一些马铃薯,不就更有九分像吗?

    秦汉唐宋的鸡食方

    秦汉的名菜之中,有一道菜叫「腤鸡」。腤是一种烹煮的方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正】腤煎消法」中腤鸡、腤白肉、腤猪和腤鱼。这种方法,是用咸豆豉、姜、葱与原材料一起煮。而「腤鸡」是用整粒的咸豆豉,切开中间的葱白、稍为烘过的干紫苏和不烘的生紫苏,以及宰杀干净的整鸡,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熟,然后把鸡和葱拿出,把汤汁中的紫苏叶和豆椒丢弃,让汤汁沉淀澄清,把鸡切成一寸左右的小块,放入碟中浇上热汤汁就是「腤鸡」了。

    李白有诗说:「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黄金鸡」就是唐朝的名菜,一直到宋朝都受喜爱,所以隐居山林的林洪,不但常吃,还写在「山家清供」一书中。其烹制方法,用的是肥黄鸡,先用热水去毛,放入滚汤中至半熟。然后放在先放了麻油的锅内,加盐和适量的水,或者加适量的酒亦可,稍为一煮之后,放入葱和椒,熟了便拿出来切块,加浇上原汤汁。林洪说菜的颜色金黄,鲜嫩而香醇,怪不得李白也以诗为记了。

    宋代的鸡食方很多,「梦梁录」中就记有「炙鸡」、「八焙鸡」、「红熬鸡」、「熬鸡」和「炉焙鸡」。「炉焙鸡」是把煮至八分熟的鸡取出切块,放入热油中略炒之后,放入古时的温酒器「旋子」之内,再放在小炉上烧,烧热后加醋和酒及一点盐,用慢火烘焙,待汁收干又反复烘焙数次。这样的鸡块当然全部索去调味的精华,美味无穷了。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之吃鹿筋谈起  
下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之烹饪的火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