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在清代为国花,宫廷御花园建有国花台,遍种着雍容华贵的牡丹。一年春天,牡丹花开,乾隆帝曾将几枝牡丹插在瓶中欣赏,国花配宝瓶,华贵典雅,引得满朝文武大臣称好叫绝。大臣提议让画师将牡丹画下来,可永葆牡丹花开,宫廷画师将牡丹画得生动逼真,乾隆心中高兴,提御笔在牡丹画的空白处题了四句诗。从此,这御笔牡丹图便成为珍品。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依此图写有一首《题御笔牡丹》诗,堪称写牡丹的诗山词海中的绝唱: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明、清之前,洛阳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名都之称,众多的商旅、印度佛徒、中东的伊斯兰教徒、日本的留学生们、各国的使节大臣纷纷从东、西两路进入洛阳进行商业贸易、游览观光、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他们都争相穿着中国的丝绸时装,极度沉醉于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唐代的洛阳,是工商业最集中的地方,染织、冶铸业高度发展,丝绸、瓷陶品种繁多,花样琳琅,它们经无数能工巧匠之手加工出后,由洛阳经长安,踏上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洛阳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同时也是中国牡丹最早的对外传播之路,这象征着富贵、友谊的花与争奇斗艳的丝绸一起向西穿越戈壁广漠,第一个传入了波斯,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牡丹由西亚进入欧洲,相继在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度落户安家。向东她远涉重洋,传入樱花烂漫的日本,工业发达的美国。如今,牡丹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她以瑰奇高贵的风骨,赢得了世界的公认与共识,大千世界,花王依就独冠群芳。
历史上的洛阳曾以宽容大度之貌与世界保持着世代友好,礼尚往来的风范,花有王者之风,城有王者气派。今天,古都又换新貌,它将以更开放的姿态,重振的王者气派在河洛历史,牡丹文化的引领下迎接世界,走向世界,再谱新篇。
(作者:王洛兴 杜薇)
责任编辑:Xiaohe
- 洛阳红“红”遍洛阳城 2012-04-17
- 百年牡丹风采依旧 香飘满园引人入胜 2012-04-16
- “别样牡丹 魅力风情”之洛阳三彩牡丹 2012-04-16
- 盆景牡丹扮靓龙年新春 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