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唐明邦、肖洪恩(1—4)
自 序…………………………………………………………………(1—5)
第一章 河图洛书正义……………………………………………………1
史称《周易》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易》之源在哪里?称《易》为“占筮之书”,占筮何能成百家之源,又何能产生《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历来被淹没在离奇的神话演绎之中,神话传说又何能成为《易》之源?走出神话看河图洛书,它们是上古先民的精神文化成果,是承上启下贯通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桥梁”和纽带。欲探《易》之源,请您先看该章对河图洛书从神话到科学的揭密。
第一节 石破天惊 神龟贡书面世
第二节 关于《洛书》的正义………………………………………21
第三节 《河图》是合图……………………………………………34
第二章 洛阳“伊川缸”上的原始洛书………………………………47
穿越历史时空,走近仰韶文化时期先民,您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用数学数理方法构建洛书图式的尝试。这种尝试形成的数理历法图式和距今五千年前的含山玉版图,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先民创造的原始洛书形式。在本章,您可以从几种原始洛书的形式中,了解洛书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认识洛书中的方圆数理。洛书是中华先民在长期观测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文化成果,是古代科技和智慧的结晶。
第一节 龙马负图神龟贡书说的数理及中和含义…………………48
第二节 《洛书》图中的勾股方圆数理……………………………51
第三节 用勾股方圆数理构建宇宙图式的初步尝试………………58
第四节 洛阳“伊川缸”上的原始洛书……………………………62
第三章 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勾股方圆数学……………………………74
中国古代勾股方圆数学是先民观测天文建立历法、认识自然的工具,是古人则法河图洛书,作《易》的数学基础。勾股方圆数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打开《易》及河图洛书的一把钥匙。作为贯通本书的最重要的一章,将伴随您一起认识新石器时期的数学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了解中华先民应用的数学智慧。最终使您能从数学数理的角度把天文历法和各种宇宙图式联系在一起,窥视到《周易》产生形成的根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伴随着天文历法产生发展…………………75
第二节 立竿测影是新石器时期数学的开端………………………77
第三节 方圆图形是新石器时期数学的基本形式………………79
第四节 新石器时期对数学的应用………………………………83
第五节 仰韶文化时期的数学……………………………………89
第六节 勾股方圆数学是先民 神而明之的智慧工具…………114
第七节 勾股方圆数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发展…………………126
第四章 燕尾八角盖天图的魅力
——兼说原始伏羲八卦………………………………………130
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把一种八角图式与洛书连接在一起。洛书之前有八角图式。八角图式是原始伏羲八卦的本来面貌。1987年出土的含山玉版,既是一种原始洛书形式,也是对八角图式的形象图解。“八角”就是八卦、八节。先民以以多种形式的图解,表明这种特殊的燕尾八角图式是立竿测影的产物。八角图式从距今7800-4000年的四千年中,广泛存在和流行于中华广大区域,充分说明这种八角八卦历法图式延续之久,影响之大。把本章与第一章结合起来读更容易理解。
第一节 燕尾八角图形的广泛发现和研究………………………131
第二节 燕尾八角图形的文化含义………………………………137
第三节 燕尾八角图形是原始伏羲八卦…………………………149
第四节 燕尾八角图形为何在中原较少发现……………………158
第五章 立竿测影与八千年前的“太阳鸟”
——中华古代文化之源 ……………………………………161
立竿测影产生八节历,而后有原始八角八卦图。一种立竿测影的神圣标志物——燕鸟与北斗合体的骨质太阳鸟(“叉形骨器”)的考古发现,把我们的思维带到距今9000-7800年生活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伏羲氏太昊部族先民那里。远远高于其他部族的物质文化,表明立竿测影产生的八节历对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推动作用。把四只燕尾放置在四方,画成图形,形成一幅四时立竿测影产生八节的燕尾八角图式。测影的燕尾骨鸟与八角图的统一,使伏羲八卦与测影和八节历的关系得到揭示。原始八卦产生的根源,证明伏羲画八卦的真实存在。
第一节 对立竿测影的追溯………………………………………162
第二节 “太阳鸟”是立竿测影的神圣标志……………………167
第三节 八千年前骨质“太阳鸟”的发现及文化含义…………174
第四节 “燕尾太阳鸟”与原始伏羲八卦…………………………191
第五节 八卦文化、龙文化、鸟凤文化同出一源………………194
第六章 宇宙图式是传承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载体……………………200
由于农事对天时的依重,上古最先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是天文历法。长期的观测和实践,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日月运行天时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宇宙观念,认识了阴阳平衡、阴阳相合与生命的关系,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在汉文字成熟、使用之前的数千年中,先民用象数思维方法创造了特色各异的宇宙图式,成为无文字时期传承文明成果和思想认识的信息载体。本章对这些图式的进一步解析,会使您走出神秘,感悟到《周易》形成的源泉和产生的必然性。
第一节 内容连贯形式不同的宇宙图式…………………………201
第二节 殷商数字数理宇宙图式…………………………………219
第三节 宇宙图式是传承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载体…………232
第七章 《周易》符号系统的数学数理………………………………236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方成《周易》。以文王代表的中古圣贤继承上古,创造了具有数学数理意义的阴阳符号八卦,并演绎成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又系以文字的卦爻辞,成为宇宙图式的集大成。孔子代表的中古圣贤,用《十翼》对《周易》进行了文字注解,使其得以流传。本章结合中国古代勾股方圆数学数理,首次揭示阴阳爻和八卦三爻结构的数学数理意义,揭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的数学基础。从数学数理入手,《周易》不再神秘,而且是登堂入室的方便法门。
第一节 《河图》、《洛书》是构建《周易》的范例……………237
第二节 古代科技文化发展是产生《周易》的基础……………239
第三节 八卦符号系统及其数理…………………………………256
第四节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数理………………………288
第五节 《周易》六十四卦符号系统的数理……………………296
第六节 勾股方圆数理是构建《周易》符号体系的基石………309
第八章 六十四卦符号的严密性和统一性……………………………314
用勾股方圆数学数理基石建立的六十四卦符号,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统一性,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天地人统一的结构形式和阴阳变化特征,又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宇宙模型。本章以六十四卦的三十二对卦之间的升降生成变化图,揭示出每一卦与其他六十三卦的关系,揭示出每一对对卦之间往来变化过程和时空数理,揭示这种变化反映的自然规律,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个符号系统内在的科学性。
第一节 六十四卦符号中的严密逻辑性和统一性………………314
第二节 阴阳升降生成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普遍规律………353
第三节 天地人统一的宇宙模型…………………………………359
第九章 象数思维和象数表达…………………………………………368
《周易》是象数思维、象数表达方式发展的最高形式。上古无文字,先民以熟悉的物象、天象、事物的数量或掌握的数学数理为表达工具,使之组合在一起,制成器物或刻绘成一种图式,用于表达复杂事物关系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与认识,因而形成了象数表达和思维方法。具有数学“代数”符号和万物“类象”符号意义的阴阳爻符号和八卦、六十四卦产生,以符号的组合取代了由具体物象、天象、数的组合,使《周易》成为以数学为基础的天地人万物与时空和谐统一的宇宙模型。掌握象数思维方式,是学习易经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 象数思维——中国古代的智慧思维形式………………369
第二节 象数溯源…………………………………………………377
第三节 古老的数学之象…………………………………………389
第四节 古代的宇宙图式是象数思维的集中体现………………398
第五节 《周易》是象数思维的集大成…………………………405
第六节 象数思维发展的过程……………………………………434
第十章 天人合一 渊源流长…………………………………………438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随着汉文字的成熟和使用迅速发展。“世历三古”形成的《周易》思想和思维方式,也因文字的作用广泛融入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章仅列举古代铜镜、式盘、都市规划、先秦铸币中的若干图式及文化含义,意在说明上古先民以象数思维和象数方法构建宇宙图式传承天文历法和天人思想的作法,并没有因文字的使用而消失,相反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图式不断出现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成为反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形式。
第一节 中国铜镜中的宇宙图式和“天人合一”观念…………439
第二节 古代式盘中的宇宙图式…………………………………452
第三节 都城建筑的“天人合一”观念…………………………462
第四节 春秋战国铸币中的天人观念……………………………479
后 记………………………………………………………………490
个人简历
姓 名:尚惠民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44年5月
籍 贯:河南省洛阳市
工作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
职 务:原党委副书记
职 称;高级政工师
个人简历:
一九六九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工作。一九七六年调到原第一机诫工业部洛阳轴承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一九九六年退休,潜心于易学研究。
其间,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五年授聘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担任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一九八三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于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一九九三年至今参加洛阳市易经学会,进行易学研究,但任常务理事、副会长。二00四年四月被洛阳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参与《易学考古丛书》的编撰工作。
更多内容请与shanghuimin678@163.com联系,手机:13698859178
下一篇:《周易》的科学基石——中国古代数学
责任编辑:Xiaohe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4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