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惠 民
说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说到中国的国学,总不能不和群经之首的《周易》联系在一起。“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哲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国学的核心。《周易》就是一部讲阴阳变化的著作。《周易》中所有阴阳哲理都蕴含在被称为阴阳爻的阴阳符号中,蕴含在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的八卦、六十四卦中。而这一哲理又是通过阴阳符号中的数学数理体现出来的。
然而,《周易》给人的神秘感和那顶“占筮之书”的帽子,总难免带来一丝不安感。甚至在一些涉及《周易》的文章中,难免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感。事实上,只要了解了《周易》阴阳爻及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产生的数学基础,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客观性、实践性和数学数理的科学性,就完全知道它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了,大可不必怕人说你迷信。
本文就是在我的《易源探赜》一书的基础上,以《周易》阴阳爻符号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关系,所作的进一步解读。以期把《周易》从神秘和占筮之说中解放出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弘扬国学尽一片心意。
一、 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表达形式是方圆
中国古代勾股数学的产生,源于立竿测影的天文历法实践,是一种应用数学。它的基本表达图形有两种,一种是内圆外方的“圆方图”形,一种是内方外圆的“方圆图”形。这两种图形在《周髀算经》中都有刊载。而且这两种数理图形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文物中都有发现。
(图):两种圆方图形
内方外圆图形,表达的是合矩为方,旋方(或旋矩)为圆的数学方法。用这种数学方法,连续旋方为圆,可以得到能表现二至二分日道关系的三环圆图。在这种三环数学图形中,三环的直径和圆周成等比关系,且外环数是内环数的2倍。考古发现的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三环石坛(距今5000年),就具有这种数理关系。
内圆外方图形,表现的圆径和方边相同时一种数理图形。它直接和“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商高定理”联系在一起。《周髀算经》中商高在回答周公“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数从安出”时,说“数之法出于圆方”。汉代赵爽解释“数之法出于圆方”说:“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政圆方邪径相通之率,故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按照赵爽的解释,只要知道内圆外方图形中圆的直径数,以古圆周率三数,直径连加三次就是圆周数,连加四次就是方周数。圆周数为勾,方周数为股,勾股数就产生了。那么弦数任何产生呢?沈士龙在《周髀题辞》中说“参两以生勾股”,说的是弦数与勾股数的关系。参,即三;两,即二。在“勾三股四弦五”的弦数五中,包含着“参两”的比例关系。三就是勾数、圆周数;二就是股四的二分之一,是方周的半数即矩的两边数。所以说“参两以生勾股”。因为在所有用内圆外方图形产生的勾股弦算式中,所有的弦数中都存在“参两”的数理,弦数五是最小公约数。所以,勾股圆方数学中弦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圆周数加方周数之半即矩数的和数。这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勾股弦数学方法,不是以乘方开方为计算方法,而是用加减方法就可以了。
相反,在内方外圆的数理图形中,圆径的求得不但要经过乘方开方,而且还涉及这一复杂的计算问题。对新石器时期的先民来说,这也许是困难的。因此,那些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旋方为圆的三环遗迹,可能只有实际的操作意义,很难是经过计算形成的。先民应用的应该是简便的加减方法,即内圆外方的勾股数学方法。
随着乘方开方数学方法的产生,人们更注重的是这种数学方法在勾股数学中的应用。对那种原始的简便的加减方法在勾股计算的应用,却渐渐忽视了。然而,《周易》的卦爻符号中用的正是那种简便的加减勾股弦计算方法。当一些学者用“内方外圆”图形和相对复杂的乘方开方数学方法去对待《周易》中的数学问题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因此,与真正了解、认识《周易》符号中蕴含的数学数理问题,也只有失之交臂了。


- 金刚妙义12:经典在处即有佛 2014-12-14
- 金刚妙义11:四句偈言胜福德 2014-12-14
- 金刚妙义10:应无所住生其心 2014-12-11
- 金刚妙义09:得亦无得说四果 2014-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