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前言:信解行证道德径

     2016-01-13 08:5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在我们打开《道德经》,进入首篇正题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来研究一下学习《道德经》的方式、方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习任何一种完美圆满的思想理论体系,或者即便只是学习一般性的世间知识,都需要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才容易进入门径,进而举一反三,学而易成。不然,若如盲人摸象般,自己无法将一堆零碎的思想观点、感触感觉等融会贯通,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进而为自己所用了。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一部专门研究道德的无上道义。道与德是一不是二,道与德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道离德则无以为表,无相难显,易于流入空谈;德离道则形存神亡,舍本逐末,最终形神俱失。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相。道以德为相,德依道为行。道以德为用,德依道为体。道与德互为表里,形神俱备,即得完美圆满也。

  但我们还不要忘了,道德不是空洞无物的纯理论学说,而是有信有愿,有修有行,有得有证的一门实修、实证功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愿行证不可或缺的实修体系。绝不是搞一搞文章考据,字义学究,作者源流,百家注解后就纳入经藏,束之高阁的纯学术思想。理论是实践的领道者,修行是理论的践行者。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最终都要实用于世间,才是《道德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功德所在。

  那末,如何才能让道德深入人心,切行于世呢?一个字:经。经者:径也。径者:行也。行者:修也。修者:达也。达者:证也。证者:圣也。

  “经”之一字,即是《道德经》从具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以一贯之的修行之径,也就是方法,法门也。

  那末,学习《道德经》都有什么方法,法门呢?

  一,先分述,后总结。二,先浅入,后深出。三,先从上,后而下。四,先由里,后到外。五,先个性,后共性,六,先具象,后抽象。七,先整体,后分解。八,先天地,后人伦。九,先实践,后理论。十,先理解,后修证。

  这些学习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不是的。这也只是概括而言,只是在我们在进入“道德之门”之前,有个心理准备,遇理遇事,趣时变通,使而益之,得窥法门的善巧方便罢了。切不可执为纲目,反为之所累耳。我们这里只需要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也不再就此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只是大家在学习《道德经》时,可自行揣摩体会,或许大家各有所悟,各有心得亦未可知。

  但有一点却需要提前指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认为“道”是老子所说的“道”之本元,《道德经》的唯一核心。道为上,德为下,即使是在《道德经》分篇论述时,也分为上下道篇,德篇,这此理解都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慎,不可不察。道只是老子“道”之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笼统概念,老子之道其实有三部分共同组成,分述即是:一,玄是体。体者,自性也,如来也,二,道是相。相者,如如也,智慧也。三,德是用。德者,妙明也,德行也。三者三位一体,合而为一,即大道也。

  玄道德分属体相用,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此外还有谷神、玄牝、无极、道纪、古纪、帝先、玄德、恍惚、自然、道冲、一、天地根等诸多名相,这些都是老子所言之道之名相或玄道名相的不同表达,侧重点或有不同,然其深义之本然殊无二异也。

  由于“道”之一字,有相可表,可德可行,有功可用,有义可达,有法可修,有物可解,有世可入,有理有念。故老子对“道”颇为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把道之表相甚至上升到了其所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之本体的高度来表象和论述。对此,我们不可执著,不可咬文嚼字,著文字相。若能破除如上所说之文字相、语言相,那么我们离世尊所说之: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我们都知道,道之教育是老子所创,但其精神内核却是上自伏羲、女娲、黄帝等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之集大成者,特别是有“群经之首”尊称的易经,更是《道德经》成书立说的思想基石,故道学又被称为“黄老之学”,这绝非假托圣名而借以抬高《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实是一脉流传,百川归流,汇聚成海的一个发展过程,甚至诸子百家之学说,法儒兵纵横,农墨名阴阳,老子亦融会贯通,择其要者而归论。善之为我所用,恶之为我所资。故《道德经》实为一部经过高度浓缩之后的华夏宝典,智慧性海。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精神、思想内核,在经历了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荣辱兴衰后,仍然闪耀着灿然生辉的智慧之光。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了极大丰富的现代,人们仍然需要回归到《道德》深处,去撷取精神实质,以解决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道德经》渊源流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经世致用的力量源泉,是无可辩驳的智慧之道,众妙之门。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道两家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教学相长的融合过程,有争议比论,有相较高下,甚至也出现过或尊道毁佛,或崇佛抑道,或一较短长的劫难之争。但随着更多的高僧大德,至圣先贤在破尽诸相后,深深地感受到佛道儒三教名相虽有分别,然其精神思想核心却是一致的。入道有先后,悟道无早晚。行者或由儒入道,或援道入佛,或先通儒道,后修佛法者不胜枚举,更有修道难成,经佛法点化而成就者,亦不在少数。故多有主张三教合一者,亦有儒道之学取代佛教中的小乘学说,成为佛法修证的基础之学的观点。特别是佛道行者在译经著说之时,佛道两家名词、概念相互引用,互通有无,融解一体,实为后人之所幸哉。况且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问都离不开世间实行,而最终之修证觉悟,亦不在执著于某一个法门宗别。如世尊教导我们:“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实无有法如来可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老子亦提示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等,即是告诫后学者莫要执著于一个法门,一个名相,一个宗门派别,而一执著于有法可成,有道可行。则即成法执,悟道难矣。



上一篇:《老子心语》自序:难信之法如何信?  
下一篇:《老子心语》图解:玄道名常义图解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