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03:无为之为真有为

     2014-07-01 13:3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03:无为之为真有为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核心提示]    治民之始,治心为上。心若治,则无不治。心无形无象,然心有美丑善恶,何也?以心被后天的各类观点、知识染上了污障而不纯净了。心若真,行即善。心若污,行即秽。
 
    [直译]    不推崇贤者,免得使民众争夺名声;不以难得之货为贵,使民众不起盗取贵重之物之取利之心。不让百姓看到能引起欲望的事物,使民众的心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百姓,要净化人们的思想,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弱化人们的远大志向,强健人们的身体健康。经常使人们处于没有虚伪观念,没有过度欲望的状态。使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不敢妄为。依照不求有所作为的原则来处事,则没有不成功、不圆满的。
 
    [解读]    这是一章比较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甚至非议的论述,特别是“恒使民无知无欲”之句,更是许多人不可理解而非难老子之道的着力点。而无为之治,则是喜于建功立业者、意欲名扬天下者、希于流传千古者、喜欢表达个人英雄主义者所批判的。所以说,当《道德经》被站在个人角度来解读时,是很难理解和体会老子那内心深处无以伦比的伟大的。
 
    我们如何能让自己的心与圣人走得近些,再近些,以期能聆听老子心语而不误解其文呢?只有站在全人类,站在天下全体黎民百姓乃至于大地一切众生的高度上去体悟《道德经》,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子的慈悲心雨,以平等心性普润天下的花草树木,江河山川。众流归海,泽被万物。其胸怀何其博大也哉。这一章节,就是老子观天下继以站在全人类的层面上,规劝作为领道者如何和民众一起,降服心之闇,欲之盛,行之乖,乱之始者。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古人的幸福感觉,就象古圣先贤一直在哀悯贪婪、执著、妄想、愚痴者的悲苦一样。当时人沉溺于物欲的争夺,情欲的炽盛,执著于自我,偏离于大道时,痛苦的内心,泛滥的物欲,失控的行为,严重的后果就会接踵而来。若个体的“偶然”现象领道者不能以“道”而治之,推而广之以警戒天下,那么,普遍存在于这个生活环境中的民众,就会在领道者对个体事件的处理上得到或恰当,或不恰当的知见,进而改变自己的观念。随顺大众、随波逐流是最普遍的从众心理,等到社会上的人们普遍都向那些喜欢捷径而且能够达到所谓的个人目的时,蜂拥而上就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个末法时期、五浊恶世中调服自己的心性呢?贤愚平等,贵贱平等。远离过度,执守平常。不为外界之所知所见所左右自己的心境,不为耍小聪明者哗众取宠的伎俩而影响到自己内心的清静。世界本无事,无欲则刚;庸人自扰之,恶果自享。
 
    对于人们如何调伏其心,世尊的办法更为高明,更为彻底。世尊在《金刚经》中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世尊的话,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要站在一切众生之类的高度在调伏其心上做功夫。如何进行呢?第二层意思: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达到宇宙人生再没有任何余惑的境地,如此便心得涅槃,清净自在。第三层意思:已经帮助了天下众生达到再没有任何余惑的境地了,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何尔?第四层意思:如来亦是: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若菩萨有我相:自以为有功于民;人相,与人还有分别心;众生相,与众生还有分别心,寿者相,与生命之本质还有一个长短生灭轮回之相,即非菩萨。第五层意思:分别心,在这里还只是方便说,当我们能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我,诸相幻灭,无余涅槃也。
 
    也就是说,当菩萨还有执著、贪念,还有你我人他的分别心,这个菩萨则不名菩萨。结合老子之言,就是我们对外不应该有贤愚之分别,贵贱之分别,对内不应该有各种贪婪、妄想、欲望、执著来扰乱自己本来清静的心境。由于世人之心境常被外境所转,故而在治理世心方面,领道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重大到何等地步?答曰:责任重大,后果严重,起心动念,俱是作业。政令颁布,万民因果。体系庞大,俱纳其中。质量互变,果报难免。古今中外,无出右者。慎用权力,崇尚为民。智者无为,而无不治。所以到这里,我们就明白古代之有道圣君、丞相辅宰,王公大臣,封疆大吏在治理国家,领道一方百姓方面是如何的战战惊惊,如履薄冰。凡事三思而后行,为何尔?因为他们深知因果关系真实不虚,自己的一项国策颁布,则万民受报;一项政令出台,而百姓受用。但同时,善策自得善,恶令反得恶。与个人之起心动念相比,国家政令的实施,则会造成一个庞大无比的善恶因果体系。而政令的颁布实施者,责任首当其中,果报难免。
 
    恒使民无知无欲:即是作为个体,要不受各类复杂外界信息的干扰,自守本性,不因外境善恶而起各类欲望。要学会心能转物,而不要总是被物所转。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即是作为领道者,有智之士。只因深知因果关系真实不虚,故尔凡事三思而后行,努力使治国领道之政令尽善尽美,方不失为万全之策。
 
    凡事三思而后行:何为三思而后行?国人如此熟悉的一句话,却已经被我们歪解到了不堪的境地,实是令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羞赧。三思者,非三思,是名三思。三者,非数字之三。而实是天地人之三。即我们欲做事起行之时,要考虑天、地、人之三才之道。上要符合天道,下要符合地道,中要符合人道。只有达到这三个符合,方是上善之道,万全之策。若不能圆满此三道者,则为非道。即为没有三思即行也。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也就是说,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才可以。而孔子要求更严,考虑一遍还不行:再,斯可矣。即要从天地人三个方面考虑再三才可以。
 
    领道者,即是此三个符合者的总代表,总受报者。故法无善恶,心善即是一切善法。
 
    那么最后我们来看,何谓:为无为,则无不治呢?无为之治绝不是愚昧无知者所说的什么也不作,什么也不干,如此言说都是对无为之治的不良诽谤,是不解老子所说义。那么什么是无为之治呢?由上而知,符合三才之道者即是无为,超出三才之道者即是有为。三才之道本是佑护我们于天地自然之间免受各类力量侵害的保护层,这种保护层无形无象,非肉眼可见,它的力量无人可以左右,它非恶非善,非垢非净,非来非去,它无处在又无处不在。我们世人起心动念符合三道,它就是我们的保护层。若我们的起心动念,不符合三才之道,它就会将我们的所作所为反作用力于自作者身上。如人照镜,喜怒哀乐皆自作自观自馈自受也。
 
    [句读]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即我们的行为以无为为则,暨以符合天地人三才之道为原则,则法自然,无为而无不治矣。
 
    善降伏其心者,真修道人也。不见可欲,是以真正爱眼者也。
 
    诗曰:治民之始治心上,心平万事自平等。
          无为之为真有为,平等之治即圣人。
 
                                                    2010-6-6
                                                庚寅年四月二十四
                                                                                                        



上一篇:教师十年修订《老子帛书校注》 曾获钱钟书题写书名  
下一篇:老子心语04:道本无用无不用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