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洛阳 妙志居士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读]《金刚经》的名称就是在这一分中由世尊亲自确定下来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后,世尊不出意外地又把这一经典的名相打破了: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关于这一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很多次了,这都是名相啊,就算是佛说的,也不要执著啊。不要执著什么呢?不要执著于无上菩提有法可得。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何谓“金刚般若波罗蜜”,我想我们还是花些功夫深入进去,把什么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把名相破掉,得窥真见,才是我们学习经典最重要的功夫。
关于“金刚”之义,《大乘金刚经论》中讲得很好,我们拿来主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名《金刚经》?”
世尊曰:“金刚喻自性,经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见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经,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圣、三贤,乃至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皆从自己心地修成,不从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修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刚经》,名得金刚不坏身也!”
故金刚者:自性自心如金刚也。实得如是金刚,方是了知《金刚经》之金刚之义也。
得自性自心如金刚者,则得如是金刚心。
《大乘金刚经论》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
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有众生也!
就这一个问题,几乎把一切佛法说完了,世出世间一切之一切归结于自心。一切法由心想生。说得再白一些,心是什么,就是什么。心里是什么境界,即下就是身在何境界。
若世人得此金刚心,诚实行,佛道不成也难。
般若者,若般也。这一问题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经讲过了,此处我们再温习一遍。
“般若”二字,学佛人都知道表“智慧”之义。但是若是再有人问“智慧”是什么?那么势必又需要一番长篇大论方可说得清楚。所以,以概念解概念,并不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教学方法。我们从摩诃迦叶主持第一次佛经集结时就可以看得出来,只有证得阿罗汉果的证果圣人方有资格参加佛经的集结工作。阿难尊者虽然多闻第一,但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前,还是被摩诃迦叶毫无通融余地的拒之门外。使阿难终于悟知于佛法虽有多闻而无实证了无是处。逼得阿难速证阿罗汉果,才终于在佛经集结活动开始之前获得了参与佛经集结工作的资格。而历代高僧大德在进行译经活动时亦复如是,至少也是在大悟之后,了知如义诸法,深谙文字语言背后的诸法如义,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佛法之无上甚深微妙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剖研文字相,而抓住文字相背后的如义诸法是何等的重要,若此,方能不被诸相所误而迷惑不解也。
故般若者,若般也。般者,几又舟。基本字义有:大也,大船也,种类也,分布也。若者,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像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理顺”。故本义顺从。基本字义有:如、汝、如果、约计、随顺等。故我们综合其基本字义来看,则是:随顺于一般大众也。再简而化之则为:若一般一样。以“般”字形即为几又舟,复有大船之义。故般若者:象大船一样。我们再结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前面四个字金刚船若,则可解为:乘坐像金刚一样坚固的大船。
波者,水皮也。水,水波,水流,江河湖海的通称,水之表面。罗者,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网中有隹(鸟),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基本字义还有:网,张网捕捉,搜集,散布,丝制品,过滤等义。蜜者,形声。从虫,宓(mì)声。本义:蜂蜜,蜜蜂采取花液酿成的甜汁。泛指甜美,同密。波罗蜜此三字直译就是:通过对水的过滤而变得甜美。而对于整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言则是:坚固的大船随顺于水流通过净滤而到达甜美彼岸之路径。再简言之则是:坚固随顺法流通过禅定静虑而到达性海之完美境界的路径。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的最直观表意。
而我们再回头结合《金刚经》首品来看,正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整个经名的完整表达,所以说,这也是世尊示现的不著一字之无言说法。而不著一字之佛法,必是最上乘之佛法,较之“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法,甚至更上一层。
最大、最上、最好、最妙的智慧是没有智慧,最高明的方法是没有方法,故到这里可以说《金刚经》首品已经将最大、最上、最好、最妙的佛法讲完了。古时有个佛法小故事讲得好,有初学者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禅师答曰:“穿衣、吃饭、撒尿,睡觉。”复有一个开悟的比丘问法师:“开悟以后干什么?”法师曰:“该干嘛干嘛。”
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反问:“谁天天没有吃饭穿衣,撒尿睡觉啊。谁天天不是该干嘛干嘛啊。”所以我说,与佛相比,我们不是少了什么,而是多了什么。多了贪瞋痴疑,多了贡高我慢,多了执著我有,多了四处攀缘……如若行者真能于一时唯独只剩下穿衣、吃饭、撒尿、睡觉,并实而行之,那就是真得到了世尊的最大、最上、最好、最妙之佛法,以没有智慧之无上智慧,以没有修行之最上修行,以不著一法之绝圣弃智,以物我两忘之混沌无极勤而行之,当下即是佛国净土,极乐世界而夫复何求呢?而该干嘛干嘛,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想干嘛干嘛,而取句读为:该,干嘛,干嘛。也就是说,只干我们应该干的,而不应该干的一概不干,这才是真正的该干嘛干嘛。
这一问题,也就是《大乘金刚经论》中佛所说的这一句话:“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我们来看这一分中世尊对须菩提所说的:“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难道仅仅就这对这一部经取了一个名称,记住这部经的名称就是奉持了吗?非也,我们只有深刻领会“金刚般若波罗蜜”中的甚深含义,勤而行之,得无生法忍,心安住当下。如世尊于《金刚经》首品示范的:“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若行者能坚固安忍于如此“若般”平淡无奇、毫无特殊之处的“般若”生活,才是真正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下面,我们接着来看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我们把上面的几个问题罗列下来:
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二、“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一个问题,世尊问得是:“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回答的是:“如来无所说。”
什么意思?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不动摇,如如不动。如来本无所说,何况说法乎?而所谓之说法,是世尊依如来之性,随顺众生之性而为说法。也就是说,世尊所说的一切法,都只是为了让相应境界或言相应层次的众生听明白、能信受、能实行的善巧方便,而法本不可说。故,这第一个问题,仍然是世尊坚决要打破世人对于佛法的执著。
第二个问题,是阐述的关于世界的本来面目的问题。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很多,多到我们无法想象。但世尊说:诸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而同时与微尘相对应的是世界,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怎么理解呢?微尘对应世界,世界对应微尘。微尘与世界的关系是多与少的关系。关于诸般微尘之牛毛尘、羊毛尘、兔毛尘、水尘、金尘、微尘、色聚极微乃至于极微之微、邻虚尘等诸般名相,现代科学用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轻子、夸克等诸般名相,这些名相是不是一一对应呢?现在我们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物质分解到极致是空,而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并相应地能生万有。
第三个问题,是世尊继续帮助世人破除诸般名相。概念是名,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反映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相。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无论这个世界所有微尘如何排列组合,契机搭配,表现出何种外相,这里面只有如来法性,没有如来佛性,法性众生本具,物质亦然,但佛性却是迷时不见,悟后方知。所以说从外尘诸相中都不可以见到如来。故莫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纵然是八万四千相,也照样见不到如来。何以故?以如来无形无相,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故。无形无相,故不可与眼根可见。无来无去,故不可与有求可得。无生无灭,故不可混同于世间物质、或曰微尘,或曰世界成住坏空之生灭法。
这就是三个问题,世尊次第深入而为我们说法的原因。一、不可著法门(法用);二、不可著法相(法相);三、不可著有相(物象);四、不可著数相(数量)等。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不执著,到这时,世尊却又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同样是布施,到这里世尊所说的布施变了,前面打比喻都是以七宝比喻,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到这里却变成了等身命布施了。看看问题严重不?莫说以满恒河沙数七宝以用布施了,就是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德竟然还是不如于此经中,乃至受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少有人能想明白。我们就在这一分中找答案:一、三十二相是虚假幻想,是空的。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二、整个世界是虚假幻想,是空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做如是观”。三、所有的方法都是暂时的凭借,而实无有法能得如来佛性。故方法是空的,是“尔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受持《金刚经》乃至于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得的不是人天福报,不是得于满尔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消受,不是得于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享受,不是得于恒河沙数等身命以用轮回。不是,统统都不是。受持读诵《金刚经》乃至于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所得之福,是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如来佛性、如来自性、如来宝藏。与“我”得本自俱足之如来佛性之永恒不灭之福德相比,这些诸般名相、七宝、身命,纵满尔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与你,也终不过是于此器世间轮回生灭而已。这又怎么能够放在一起相比呢?
偈曰:
无法无相无数量,无生无灭无动摇。
无垢无净无增减,此性一见福无量。
2010-9-28
庚寅年八月二十一日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 金刚妙义18:一体同观天下心 2015-04-27
- 金刚妙义17:究竟无我真如来 2015-03-15
- 金刚妙义16:净业果报不思议 2015-02-10
- 金刚妙义15:荷担如来世间行 2015-01-19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