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09:功遂身退天之道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核心提示]此乃天道之有世间用。天道无所为,天道自性用。不为帝王而折腰,不为百姓而倨傲。人皆用之而不增,人皆弃之而不减。道不远人,人在道中。
[句读] 盈之而持,其已不如。锐之而揣,长保不可。满堂金玉,守之莫能。骄而富贵,其咎遗自。天之道,功遂身退也。 [直译]拥有且更追求盈余,不如及早停止。多余的盈余持在手里,过犹不及。显露锋芒,不能长保平安。把尖锐藏于自身,欲长保平安是不可能的。金玉满堂,满堂金玉,从古到今,谁又能守得住呢?富贵而且骄横,只是把过咎都留给自己罢了。唯有功成身退,是符合于天之道的。
[解读]正如上一章所论述的是天道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周流,而这一章是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规律。水从源头一路汇入大海即是一路功用的完成,而复蒸腾化气升空即是身退。身退非身退,是下一个行程的开始,春风化雨,再次普绿万水千山,自然水气周遍。本无来去,本无生灭,本无垢净,所有的,不过是固、液、气三态变化周而复始的功用罢了。
已经拥有了,却希望拥有更多,却不知过犹不及。不如及早停止这种贪婪的行为。想通过锻造锐利的武器来保卫自己的财富,而财富又有哪一个人能长久的守得住呢? 金玉满堂,若金玉满堂了,满堂金玉了,人情味儿就少了。人心若远了,金玉这些个死物儿还能守得住吗? 更何况富贵且骄奢淫逸者,不仅守不得财富,更是只留下来些灾祸过咎罢了。
“自遗其咎”反读为“咎其遗自”,则更能直截了当地表达富贵而骄的过患。不是自己遗留下一些灾祸过患给别人,而是把灾害和过咎都留给了自己罢了。
天不居其功而功用本在,财不居其贵而贵由心生。心若生贪念,则凡事皆看不顺。心若不顺,则世间何有平等? 心若不平等,则导致行为失守中道,到这里———色缘受,受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灭聚等十二缘起就一应俱全地起了现行,受了现用,然后就是现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我们如是而困于三界六道十二缘起十八界,不得自由。因此,我们唯有超出三界六道(各分善恶上下,合为三界,分为六道)轮回的控制,才能升入一真法界,了脱生死,不受后有。若非此者,即流转于天地生死之间,空来空去,如梦幻影,刹那生灭于六道轮回,困于天地之间不得解脱。执著于有形之物质享受,不起出离之心,亲近佛道,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实利之解脱。
器世间法之最高原则:一曰因果,或曰阴阳;二曰生死,或曰两仪;三曰善恶,或曰天地;四曰交互,或曰轮回。四者非四,实指一个。盖有或人、或事、或物、或力、或形、或器,最终统归一个字:易。善易善,恶易恶,善恶互易,恶善交易,普易世间而其本质则如如不易。或诸人不舍世间诸般苦乐而欲只有好事,没有坏事者,一个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而已。
那么,如何摆脱六道轮回,不受后有。得其不易,而妙易万方。真实解脱,得大自在? 那么,我们就要向儒释道中去求法,真正的求法,解得如来真实义,行得老子心语义,证得如来法身。则不生不灭,来去自如,常乐我净,得无上妙用,岂不美哉?
故知世间唯有卞和而识“和氏璧”哉? 非也,盖和氏璧非真宝也。非玉工不识其为宝也,而卞和实不识真玉也。国在道而不在宝,宝在德而不在玉。故自“和氏璧”面世,世间为此争来夺去,欺诈强守,偷梁换柱。卞和以一石而惑诸国君,以“国”而为“國”,使后世国君以“國”字从戈、从范围(囗)、从人口(口)、从土地(一)、从护国佑民(國)之本义而假为“国中有玉”之转变。楚得和氏璧,而楚何在?赵得和氏璧,而赵安在? 秦制玉玺,而玉玺何存?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之“国君”为其所谓“天下所共传之宝”而争来压去。殊不知国之不存,玉石安在? 故卞和实非忠贞之士,真是惑国殃民、欺君瞒上之大罪之人也。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玉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玉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世人之愚,只把可以拿在手里把玩的金银古董当宝,而本属于我们的天地万物却置之不理,得少失多,得小失大,岂非愚乎? 只把可以困住自己的空间当房子,却把本属于自己的莫大空间天地置之不理。到最后,大宝失了,小宝焉能守之? 大空间坏了,小房子焉能住之? 自困于狭小的近乎于不容他人的“小心眼儿”里,岂不是入了“一人亦满,多人亦满,万千人亦满之无间地狱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地震海啸,飓风天坑面前,哪些身外之物可以长保厮守呢?那些由财富积累起来的所谓的物质文明,于顷刻间化为废墟,岂非因小失大,得少失多,到最后皆莫之能守乎?
有得必有失,得少失少,得多失多,不得不失。有生就有灭,生多灭多,生少灭少,不生不灭。有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无因无果。有来就有去,来多去多,来少去少,不来不去(同理,可以此类推)。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道,就是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得故无所失,不自有故而无空,不自存故能长存。而圣人之道亦是:不自贵故而长贵,不得福故而无祸,不守财故而长有,无私心故有公道(同理,可以此类推)。
让我们如水一般,养育万物归流到海为功成,蒸腾汽化为身退。同理,让我们以利益众生造福民众为功成,悟佛升仙为身退。上善若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如是而已。
诗曰:
莫以假宝当妙玉,妙玉本在自心琢。
自心是道道在是,若失道时自亦失。
2010-6-10
庚寅年四月二十七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10:玄德不玄德即得 2016-01-13
- 老子心语08:上善若水水润下 2016-01-12
- 老子心语07:天地无私私亦无 2016-01-12
- 老子心语06:谷神不死天地根 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