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11:无中生有有亦无

     2016-01-14 19:3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11:无中生有有亦无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核心提示]这是老子在器世间用相对的方法来讲无和有这两个概念。无和有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是一不是二,但世人只见有而不见无,是谓愚痴也。

[反读] 用,为以之无,利,为以之有,故。

[直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轮毂上,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才能发挥出车的作用。糅和粘土作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因为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的是便利,无给人的是功用。

[解读]所以,有给人的是便利,无给人的是功用。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只是空无,而便利是有提供的。故,有和无不可分割,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就没有有,有和无是一体二面,是一不是二。只有清楚明白地认识到有和无相伴相随、相生相克的统一状态,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我们最终可以使用的最大的功用是无,而有只能给我们提供用“无”的便利条件。当一切相对条件都不存在,我们都不执著时,那么,最大的无、最圆满的空,也就是这世间最大的功能才会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所得,为我们所证。

若能明白这一点,就是悟道;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得道。

老子在这里先举例说明,归纳总结抽象后论解于有和无的概念。前面,老子已经次第地为我们论述了各个层次和级别的“道”的概念、功用、表象,以及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如果大家都已经明白了,悟道了,到这里《道德经》老子基本就讲完了,后面的就可以不用讲了。当我们抓住了道元玄体之后,一切的言行举止,甚至在自然宇宙、全人类、治理国家,乃至于个人修行证果等方面,都可以做到不修而修,不戒而戒了。但是不是这样就可以了呢? 不是,“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大慈大悲,无论是利器上根,还是愚钝下根,圣人都不舍一人,以随顺大众的各种根器,欲广度有情而渐次说法。把“道”的层次越讲越低,是谓让人有所悟知,而随性起修,最终以达合于道之无上妙义而为次第深浅,善巧方便。

我们知道,车轮的轮毂中间是空的,因为是空的,才能装上车轴,加以润滑,车轮才能转动起来,并由此而发挥出车的作用。若非如此,车轮是不能动的死架子,车子也就没有办法发挥车的功用了。而所有的车厢中间也都是空的,所以才可以搭载乘客、装运货物,进而推广之于所有的运输工具,包括火车、汽车、飞机、潜艇、宇宙飞船、潜水服、航天飞机等,莫不如此。

用黏土或陶土制作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发挥出器皿的作用,如果没有出入口及内空间,那么就成了一个装饰品或球形物,而不再是器皿,不能够发挥出盛放东西的功能了。我们所用的锅、碗、瓢、盆都是这样的。进而推广到所有的器皿,包括衣柜、提包、盘子、杯子、酒盅、食具、瓶子、罐子等,莫不如是。

开凿、营建房屋,打开门和窗子,形成的四壁中间是空的,才使我们有了房屋的作用,一个封闭的没有门窗的房屋是不可能为人所用的。这样的有用的空间,进而推广的现代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但要所用,必须如此。

老子举了三个有和无的例子。关于有和无,佛法则善用色和空这一对概念来做说明。

第一阶段是色不离空,空不离色。也就是说,色(物质)和空(空间)是同时存在,不能分离的。若分离了,色与空的相对性就不存在了。也就无从说起了。

第二阶段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说,色(物质)和空(体性)是没有差异的。如弥勒菩萨所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就是这种色空不异的状态。

第三阶段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说,色(存在)和空(精神)是一回事,两者在根本上没有差别,形皆有识,识即是形,是浑然一体,整体统一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略)。

所以说,不要执著于我们“有”的,诸般如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鼻子能闻到的,舌头能尝到的,身体能触到的,意识能觉到的。这些所有的有,都只是一种方便,一种便利,是为了用一下而已,不要执著于有一个色受或乐,声受或乐,香受或乐,味受或乐,触受或乐,法受或爱。不要“有”,统统都不要执著,一执著,就掉到了贪嗔痴慢、五蕴六识、七情六欲里了。更不要执著于外尘环境的“有”,那些所有的,我们以一句“身外之物”都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东西,统统都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方便而已,只要一执著于这些“有”,就统统都是障道无明,贪、嗔、痴、我、慢、疑等障道之魔就出现了。无明生起,妙明隐匿。况凡夫都沉于六有、六受、六乐,也就是所谓的六尘、六门、六贼而不求出离,自此也就沉溺执著于一个“有”而难出六道,轮回不已。

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在原本无有边界的生活空间里,我们就是因为执著于这样或那样的“有”而成了凡夫,什么都要“有”,争来抢去,这也是我的,那也是我的。而容我们得以存身的“无”却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盖“无”人人本有,人人不缺,不需要争来抢去,本身已经全部拥有了而不珍惜。所以总是舍大而得小,舍多而得少,舍全而得缺,舍整而得零,得少为足,得不偿失。

地球够大吧,但如果没有宇宙这个大得空间,地球何处存身呢?碗是一个“有”吧,但给你一只实心的碗,你如何用来吃饭呢? 往大处想想,往小处看看,哪里有不一样的道理呢? 所以,老子只是举例说明了一个“有”和“无”的关系和道理,而我们若想得到那个最大的空无的功用,却还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诗曰:

有之为利无为用,莫执小有弃妙无。

待到无失亦无得,善用空无利万有。

2010-6-11

庚寅年四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10:玄德不玄德即得  
下一篇:老子心语12:求实去虚圣人治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