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12:求实去虚圣人治

     2016-01-15 21:0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12:求实去虚圣人治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核心提示]色、声、香、味、触、法皆是虚妄,故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颠倒妄想不断的虚假世界里。如何了解我们存在的本质,摒弃我们存在的假象,才能真正找回自己,做个真我?

[直译]五光十色的色彩容易令人成为盲人,五音纷杂的音乐容易使人耳聋。五味变化的食物使人口味败坏。纵情骑马狩猎,容易使人内心发狂,不受约束。稀罕的财物,容易使人的行为受到障碍。以此,圣人主张生活的目的要定在为了果腹,而不是为了耳目贪求声色,故去除前者(色、音、味、心、货等)而取此后者(腹)。

[解读]五色,视觉之光影也。如照相机之取景,摄像机之成像,取之于景,印之成相,皆是虚妄也。然而,当我们执著于五色,为五色所迷惑时,即成盲人,更不待汝失去视力抑或蒙眼而即是盲也。为何尔?

世尊在《楞严经》中解释道:“阿难! 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shěng)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五音,听觉之虚像也。如擂鼓之震天响,音响之美妙音乐,听之于耳,幻为声像,皆是虚妄也。同理,当我们执著于耳能闻听,为五音所迷惑时,即成聋者,更不待失去听觉或自捂其耳而即是聋也。为何尔?

世尊在《楞严经》中解释道:“阿难! 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五味,味觉之妄相也。如辣椒之辛辣无比,糖果之甘甜滋味。尝之于舌,化为五味,皆是空相耳。同理,当我们执著于舌能辨味,为五味所迷惑时,即成口爽(失),更不待失去味觉抑或口苦时即是口爽也。为何尔?

世尊在《楞严经》中解释道:“阿难! 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是义故,我们知道,远劫长久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妄的生活空间里,生活在六入六门六尘十八界的因缘和合,相待成劳的虚假幻象里,为物所转。

更而甚者,综合所上,若人驰骋畋(tián)猎,则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六门六贼之十八界中,妄相更迭,快速成幻,而心不得清净者,自然妄为真实而追求更高之刺激或享受。久之,则心意识尘蒙更甚,故离狂心愈近,离净心愈远,其不为老子所说之“令人心发狂”乎?

故于佛法中闻:“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芸芸众生又何曾真正放下身心,归依清净,而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呢?

但有所欲,但有所求,但有所贪,但有所执著,即成假我,贪念一起,嗔痴我慢疑一来俱来,一应俱应,载浮载沉。

故,老子主张为腹而不为目,即是此义也。

见见之时,见所非见。非目所见,即是真见。若能明白此理,即是真眼。否则便要按照孔子之所规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非礼而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其离仁者尚其远乎?

诗曰:

除尽虚幻还本来,去妄求真佛光照。

莫执假我色香味,令人行妨坠邪道。

2010-6-11

庚寅年四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11:无中生有有亦无  
下一篇:老子心语13:及吾无身复何患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