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14:能知古始执道纪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核心提示]视之不得谓之象,捕之不得谓之体,能御今有谓之用。此三者,即道元玄体,真如佛性之体、相、用也。亦即如来、智慧、德相也。不见、不闻、不可得,不皦、不昧、不可说。无物、无状、无形象,无首、无尾、无终始。
[反读] 纪道谓是,始古知能。有之今御以,道之古执。后其见不之随,首其见不之迎。恍惚谓是。象之物无,状之状,无谓是。物无于归复,名可不绳绳。昧不下其,皦不上其。一为而混故。诘致可不,此三者。微曰名,得不之搏。希曰名,闻不之听。夷曰名,见不之视。
[直译]看不见它名谓之“夷”,听不到它名谓之“希”,抓不住他名谓之“微”,这三种名称不可以刨根问底,无法进一步追问它的究竟。所以就混为一谈。上面不显清净,下面不显灰暗;它连绵不断且不可名状,一次次地回归到空无的状态。这就是无,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也就是象恍惚一样。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尾。但执持古来的“ 道”,可以驾驭当今的具体事物。能用来认识最初的道元玄体的方法,就是“道”的法则。
[解读]虽然老子一再强调“名可名,非恒名”,无名而强名之。但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什么要以百姓心为心? 是百姓有什么心,圣人就随顺百姓有什么心吗? 绝对不是。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是为了随顺百姓的根器而为之说法,令其解脱。
老子在这里就是无名而强名之。为什么要这样? 就是要给那些执著于有的人一个名相,然后再沿着这些名相深入进去,以达至最终之无名、无相、无体之境地。名是虚名,相是幻象,体是空体,握拳以止啼耳。
夷、希、微三者,其实就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抓不住。于眼、耳、手诸般器用都得不到它,也就是毕竟空,不可得。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于执著这三者的区别,“混为一谈”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混为一谈的前提是我们得知道这三者的一些分别的。什么分别? 就是我们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但并不是说它一无所有,而它的功用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它还是我们得以有视觉、听觉及一切行为的本体,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它在上不清净,在下不灰暗,像绳子一样,既相互缠绊,又绵绵无尽(人体基因链就符合这样的描写),最后还是归于空无状态。没有一个形状的形状啊,没有一个物体的形象,就像是恍惚一样,混沌一片。没有头尾,也没有节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抓住自古以来的规律,以用来驾驭当今的具体事物,而且能知道事物的过去、现在、开始,这就是道的纲纪、法则。
夷者,表箭,表隐,古义表射箭之形也。希者,从布,从爻,古义表针线之缝也。微者,精深,隐秘,古义表隐秘地行走。
夷者:老子在这里是用“夷”字来描述为何视而不见,为什么呢?是因为太快了。但具体快到什么程度?
世尊问弥勒菩萨,凡夫一念,这一个念头很粗,心浮气躁,这一粗念里头,有多少个细念,微细的念头? 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一弹指时间很短,一弹指是一个粗念。细念是多少呢? 细念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一个单位,也就是三十二亿乘以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以十万是三十二兆(万亿),在一弹指里面包含了这么多的细念。才构成了我们的一个念头。一弹指是四分之一秒。也就是说,我们所熟悉的一秒钟内,我们就可以动一百二十八兆(万亿)个念头。我们的一个念头有多快,由此看见一斑。
微者:老子在这里是用“微”字来描述为何搏之不得,为什么呢?因为太微小了,小到了根本抓不住它,但具体小到什么程度呢? 老子只用了一个“微”字表示。
希者:老子在这里用了一个“希”字来表述为什么听而不闻,为什么呢? 这里的希字不是指稀少、稀缺、稀罕的意思,而是指希字最初的本义,象纺织出来的布匹纵横交叉、丝线相爻一样,十分的紧密。那么,能紧密到什么程度呢? 老子也没有说,但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
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就是此地我们所讲的顿现。物质世界顿现了,是一尘顿现,一念顿现。尘皆有识,识是灵性。所以我们到这里要清楚,物质和精神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先后之别。念它就有形,形它就有识。也就是说一切的物质和精神现象是同步的,没有先后顺序,同时出现,同时消逝。再进而言之,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夷”看作念念相续的速度表义,把“微”看作极微之微的质量表义,那么,“希”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识”的时间与空间的紧密关系表义。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进行的最简单的解释。现代科学用了一句话来对这个世界的运行状态作了一个概括说明:相似相续相。由于此三者结合的过于紧密而甚至老子也说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世尊在《金刚经》中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到这里,世尊和老子一样,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世尊说:“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两位圣人的话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我们接着往下看两位圣人所说之语言文字背后的深义。
世尊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世尊说:“与法不说断灭相。”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就是世尊何以知前后无量劫以来之事,而老子也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两位圣人之境界,何其一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即谓纪,纪即为道。纪道谓是:始古知能。有之今御以,道之古执也。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千变万化,无论我们人类如何来改造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最核心之本质属性、真如佛性、道元玄体及运行规律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是谓老子所说的“能御今之有”之道纪,是谓世尊所说的“不说断灭相”之佛法。
佛道一家,儒释道三教合一,诚非虚言。
诗曰:
具足佛性自如来,能执古始是道纪。
相似相续复相记,不可说之不可诘。
庚寅年五月初一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15:善为道者不可识 2016-01-19
- 老子心语13:及吾无身复何患 2016-01-16
- 老子心语12:求实去虚圣人治 2016-01-15
- 老子心语11:无中生有有亦无 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