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18:无奈退而求其次

     2016-01-23 21:33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18:无奈退而求其次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核心提示]此章与下章应合而解之,随顺古人分章故。这一章是《道德经》第二章的世间解,也就是平等心失去后的次第退步,失德更甚,以至于将家庭、社会、国家陷入混乱而人民饱受折磨。

[直译]大道废弃,才提倡仁义;智慧出现,才产生奸诈;家庭不和睦,才显出有人孝慈,有人不孝。国家昏乱,才分出了忠臣奸臣,乃至于权臣欺君,小人当道。

[解读]如上这一切的不良社会现象,归根结底,是人们远离大道,大道在人们的心目中被废弃的原因造成的。大道本身并不存在废弃与否之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自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世人行善则得善,行恶则得恶,而道本无善恶之分。所以说,所谓的大道废,只是世人心目中的大道被自己废弃罢了,是世人背离了大道,而不是大道抛弃了世人。这个因果关系要弄清楚,不可本末颠倒。

孔子看大道真义渐渐已不为世人所能理解,只得随顺世人的需要,提倡仁义之道德。仁本是道德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本来包含在道德中。但说道,世人已经难以理解,不能具足信心。而仁,世人还好理解,能信而行之。故孔子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把道德的标准降到了忠义礼智、信孝仁勇的层面来教化世人。但能尽具其行,落到实处,想来离大道也不至于太远。

但儒家并不是不讲无上大道,《中庸·天命章》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儒家这里所说的天命、率性、道教就是指无上大道,而非仁义之道。说明儒家对于无上道义也是非常清楚明白了,只不过是随顺大家的理解程度而讲其次的仁义道德罢了。

孔子对无上道义的推崇可谓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朝闻道,夕死可矣。”世尊、老子亦深谙其理。佛在《法句经》113 偈中言:“若人寿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人生在世浑浑噩噩,徒活百年,沉溺五欲苦海而不知出离,不如得生一日,而能悟道。以其不失其所,故能死而不亡。是谓大智慧也。如佛教之证果圣人所谓死者已非死,即入般涅槃也。而老子也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都是指得道之后,离开这个肉体的禁锢,入无余涅槃。在《佛说阿难同学经》中,就记录了阿难的少年同学———掘多比丘闻道后即入涅槃的故事。正是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实案例。

但孔子所说之“闻”却不是听说、听闻的意思。老子尚说:“听而不闻名曰希。”故孔子的“闻”,不是听闻之义,而是证闻、证道、证果之义,也就是真真正正地得道了。

大道不被人理解,那么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地讲世人能理解的仁义道德了。

“智慧出,有大伪”。偏离了大道之后的智慧已经不是真正的智慧了。正所谓法无正邪,人正则法正,人邪则法邪。当知识掌握在邪人手里,那么知识在世间的应用则尽是大伪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者,指父母及父母的双亲,实谓一家三代双方父母者也。也泛指由此而衍生的亲族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六亲不和,家庭关系不好,才能体现出其中有孝有不孝者。上孝下悌,家庭和睦,这本是自然的,应该的,平平常常的,若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也就不需要提倡孝道了,“百姓皆谓我自然”。

也正因为人心不古,六亲不睦,进而导致世风日下,沉渣泛起,所以才有了提倡孝道之举。提倡孝道反过来证明了孝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单元不和睦了,被病毒侵蚀了。原本应该是最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都败坏了,这个世间还会好吗?孝为人之本,百善孝为先。故不孝之人,无以立世;不孝之家,无以和顺;不孝之乡,无以安定;不孝之国,无以祥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国家昏乱,有忠臣”。臣本不应该有忠奸之分。若有此分,奸臣从何而来? 若有此分,忠臣应对何等之君? 若满朝之上无一奸佞,何来忠臣之说? 而国家必定君臣一心,以国为重。天下太平,繁荣昌盛。若朝野之中,尽是贼臣,忠臣亦将隐没。而国家必定分崩离析,诸侯割据。权臣倾国,何须外贼?

故,大道仁义,智慧大伪,亲孝不和,忠奸析辨,都不过是在相对中分别出来的。归根结底,若人人心中有道,各个笃行大道,此世间复有此诸般分别? 或苦口婆心说孝道,复劳神费力辨忠奸乎。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大道甚夷,莫走捷径。行于大道,分别自弃。合于大道,忠奸俱亡。

诗曰:大道甚夷且直行,心无旁骛两边冥。世

间平等均贫富,天下太平民自定。

庚寅年五月初三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17:功成事遂我自然  
下一篇:老子心语19:绝学无忧真实义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