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1:孔德之容唯从道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核心提示]《道德经》读到这里,除了在第十章点到为止的提到了一个“玄德” 的概念外,这里是老子首次让“ 德” 这一概念单独亮相。而且“德”在这里,还只是“ 道” 的追随者,是唯道是从的。如果我们能够悟道,而德则不请自来,以其与“道”合体,本来就在故。
[直译]管窥德的容貌,唯有从于道者。道作为物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恍惚啊,恍惚中却有形象,惚恍啊,其中却还有物质。它是那样的悠远幽深啊,其中却有精气,其精还是非常真实的。其中有信,从今天一直到远古。其名不去,是为了用来认识万物的初始。我何以知道天下万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用以上这个方法。
[解读]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玄理奥妙。天地人三才俱纳其中。至今仍然令世人沉迷其中,研修不已。更开启着世人探究世间万象的思想源泉,总纳着世人启迪智慧宝库的抱一之式,即使是在当今之21 世纪,仍闪耀着灿然生辉、绚烂夺目的灵感之光。
其实,《道德经》三个字就已经把老子“道德五千言”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讲完了。道是本体,德是外相,经是功用。道是元始玄体,如来法身;德是真如智慧,自性具足。经是循道之行,清净德相。道是天地之始,德是万物之母,经是众妙之门。我们只有认认真真地抓住老子语言文字之内的无上妙义,才能真正体悟老子的“道德经”,才能真正信道,愿道,行道,证道。执道有常,泽被众生,是为要妙。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者,管窥也。就是我们如果想看清楚“德”的容貌,唯有顺从于“道”才能知道。再一步解释:德,就是人类符合于道的一切行为,都是道之德行、表现、表象、外相。反之,就是寡道、失道、无道、反道。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提前将其中恍惚窈冥者重点解释一下。恍惚者,忽心,光心也。忽心是指过程很快,光心是指光亮的心。故恍惚者,非指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恍恍惚惚,头脑不清楚的样子。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人心豁然开朗,有光明透出。我们俗称开心,或心开了,此为恍惚。而窈冥者,穴中有幼,盖日有六。穴中有幼,是指心穴中有细微的东西。盖日有六,是指我们的六根被阴霾遮蔽而不得光明故。合而言之,是指我们的心在忽明忽暗中,感觉到其中有某种东西的存在。什么存在呢? 就是人们自身的真精,道元,玄体,或谓佛性,真如,法身。
“道之为物”。下面是老子举例说明,当道作为物象,或作用于物质及现实存在时,老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恍惚啊,但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窈冥啊,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我何以知道世间之众甫(根源)之状(外相)哉,就是根据这个。
也就是说,即使在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里,也有五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其中。一曰象,一曰物,一曰精,一曰信,一曰名,而名,还是老子以此来认识,了解世间根源,万物类象的依据。
那么,物质的这五种名相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物质有形状,有质量。而老子却说物质还有精,甚至进而强调说其“精” 甚真,又说物质还有信,甚至进而强调说这个 “信”自今及古都没有改变过。最后说物质还有名,甚至进而强调说通过这个“名”还可以认识其他的世间万物万象。
恍惚吧? 窈冥吧? 是够令人费解的。确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谁能真正弄明白老子这段文字背后的深义呢? 而且,理论研究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老子言之凿凿地说,这都是真实的。
象、物、精、信、名,与佛法之色、受、想、行、识一一对应。象有色,色即象;物有受,受即物。精有想,想即精;信有行,行即信。名有识,识即明。进而言之,老子言下之“象、物、精、信、名”之表述与佛法中之“色、受、想、行、识”是同一层面的意思,只是所选择的名词不同罢了。色象是一不是二。物受、精想、信行、名识俱是一理,也就是说:物质也有受想行识,见闻觉知。再进一步解释,这一段表述即是《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论述的同义语。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中,即对老子所言之“象、物、精、信、名”与“色、受、想、行、识”之概念一一对应作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和贯通。原文如下: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虽然说世尊在说法时,是针对佛弟子的修行次第来说的,并没有直接拿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各种物质现象来表法,但从“妙信常住,中道纯真;真信明了,一切圆通;妙圆纯真,真精发化;心精现前,纯以智慧;执持智明,寂妙常凝;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心进安然,保持不失”等诸多精妙之论述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老子“象、物、精、信、名”与“色、受、想、行、识”诸般精进演化,而一路向上的佛法修行之路。
名者,明也。由名而明,是世间法里我们学习认识事物的一个正常的过程。但佛道不是这样的。世间的名是概念,是知识。而佛法之名,是智慧,是妙明。
道家之象、物、精、信、名,与佛法之色、受、想、行、识举例比类如下:
故欲重发真妙,开启智慧之光,即是如果我们想知道世间万物之情状,首先要坚信大道、佛法。绝圣弃智,绝学无忧。除去心中无尽妄想至无余,除去幻象,信心坚立。是谓物、色。真信明了,一切圆通,则三世因果,来龙去脉,一一现前,得无遗失。是谓象、受。妙圆纯真,则真精发化;是谓精、想。真精现前,则智慧开通;是谓信、行。执持智明,则寂妙常凝;是谓名、识。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是谓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是谓以阅众甫,能生万法。至此,即将佛法之“色、受、想、行、识”与道家之“象、物、精、信、名”对应解说,无有遗漏。其名虽异,其义无殊也。
佛道两家之不可思议,正如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一般的不可思议。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中,观世音菩萨表示,世人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三十二相应身来度,而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不是一个数目字,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一个略说。概括而言,即是世人相信什么,观世音菩萨即可现什么身相来度脱世人,以皈依正法,走上解脱之路。观世音菩萨如是,诸佛菩萨亦然。
如者,如如不动也。既不是动,也不是不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好像是来了,又好像是没来,如如者也。
何谓如如者? 就是:象象一样。外在之表象象(好像)内在之思象(思想)一样。内在之思象(思想)象(好像)外在之表象一样。内外是一不是二;如者,象也,象者,如也。即一切之外在表象反映的是内在的属性。即由表及里,由里至外,是一不是二,同步反映;就是由表象看本质,抓住本质识表象,表象与本质是一不是二,同步展示;也就是主观决定客观,客观反映主观,主客观是一不是二,同步演化;也就是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反映,物质与精神是一不是二,同步生化;若心空,则世界空;若心动,则世相有。此世间,一切的表象都是人内心的反映,即一切由心想生,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之统一体,心物一体,物心自性,自性决定了这世间一切一切一切之现象。如是而已。
反看此器世间,其实精神与物质是一不是二。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其中有名,可以阅众甫。
诗曰:
孔德之容唯道从,道之为物有真精。
其名不去阅众甫,大道无始任妙用。
庚寅年五月初四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22:圣人抱一天下 2016-01-25
- 老子心语20:我独异人贵食母 2016-01-23
- 老子心语19:绝学无忧真实义 2016-01-22
- 老子心语18:无奈退而求其次 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