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2:圣人抱一天下式

     2016-01-25 21:1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22:圣人抱一天下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核心提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破此四相,复立此四见,此世间诸般凡俗之事临头,俱能悉受,而无忧恼。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则是圣人以不变应万变之举也。但抱一,式天下,全而归之。

[句读]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直译]弯曲则能圆满,不正则能伸直,低洼则能充盈,凋敝则能焕新,缺少则能获得,过度则能迷惑。所以圣人只抱着“ 道” 这个“一”来作为处理天下事物的模式。不强调自我观点,故兼听则明;不坚持自以为是,故能彰显事理;不主动出击讨伐,故能视为有功;不矜持自我标榜,故能存在长久。正因为不发生争执,故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者。古人所谓“ 委曲反能周全” 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他确实能保全自己而归于大道之中。

[解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就是道,就是统一,就是平等,就是无分别,就是没有相对存在,就是浑然一体,就是太极,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道元,就是玄体……我们只要抓住这个“一”,这世间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解而能信,信而能行,行而能证,是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到这里就不需要“式”了。到这里,就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抓住根本,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一不是二。道元玄体,如如不动,为天地之始,本自具足。众妙之门,静极生动,为万物之母,能生万法。说这许多,都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之“一”,没有二也没有三。只有一。但老子在后面又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又是如何生出“二”、“三”乃至于万物呢? 我们放在后面再讲。

曲则全。曲就是弯曲,只有弯曲才能周全。如何讲? 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曲线运动,没有直的,所谓的直线运动,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或是理论存在。放到整体事物中是不存在的。于空间来说,地球表面是平的,走一圈下来,却是一个圆。与时间来说,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看似时间一直在往前走,却又周而复始,轮转不休。我们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才能体会曲则全的含义。上面这是在物事层面来讲,于人事层面来讲,委曲才能求全。委曲是暂时的、局部的,当事情做到圆满时,暂时的委曲会被人理解,被人认可,以个人的委曲,来换取整体的周全,即不为曲则全乎?

枉则直。枉就是不直,只有不直才需要修正。如何讲? 我们先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后新造的字:“佛”,佛,就是弗人。弗,就是用绳子把一根不直的棍子和一根直的棍子捆绑在一起,以把不直的棍子纠正过来。以事喻人:弗人,就是修正人的缺憾和过失,弥补人的不足和缺漏,以最终达到圆满、无漏、究竟、正等的完美人生。就成了“佛”。所以说,不直要则法正直,枉曲才需要修正。

洼则盈。如上同理。以物事层面来讲,只有处于低洼之地,才有充盈的空间。一个杯子没有倒水,是空的,才具有盛水的功能。如果里面已经倒满了,就已经不能再往里面倒了。以人事层面来讲,只有一个虚心的人,才能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而一个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则极难有进步的可能了。

敝则新。如上同理。以物事层面来讲。只有旧的东西存在,才能衬托出新的,只有扔掉了旧的,才能得到新的。而执著于一个旧的东西不放,就没有办法得到新的。于人事层面来讲,只有打扫思想上敝旧的观念污染,一个崭新的精神风貌才能重现。如果我们执著于旧的不放,新的精神境界就不可能出现。

少则得,多则惑。如上同理。以物事层面来讲。拥有的少,才有获取更多的空间。如果一个仓库已经堆满了,那么它就失去了再继续存放物品的空间了。有少,空才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于人事层面来讲,只有欲望少时,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只有欲望越低,幸福的阀值(浮球)才能更容易地达到。而欲望太多的人,则会沉溺在物欲之中不能自拔,沦为物欲的奴隶。拥有太多的人,则只能徒添迷惑。得之越多,恐惧越深。怕失去,怕别人来抢,怕自己得不到受用。于是乎一切相应的痛苦和烦恼就一应俱应地来了。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抱的是什么“一”? 何以圣人的抱“一”之式能应对天下之万事万物哉? 一是什么,一是初始。就是开始,就是本来,就是第一步,就是原始反终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圣人之“一”。

怎么理解? 我们本空手而来,一无所有。自空手而去,一无所得。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个空,何以在人生的过程中却贪多不放呢? 若能得少为足,则知足常乐。若能减少欲望,即无欲则刚。我们亦可如颜回一般: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见故,明。不自见,不是自己看不见自己,是不执著于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而自以为是,也就是说自己不固执,不以自己的观点为唯一正确的观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故以:不自见故,明。明,就是无无明。就是一切明了,一切明解,一切具足正见,则无明打破,达到常明之境了。

不自是,故彰。不自是故,彰。不自是,不是自己什么也不是,是不自以为是。凡自以为是者,必然是不合于道、不合于法、不合于众者。不自以为是,则真实彰显。若自以为是者,则真相隐没不见。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就是自己讨伐自己。比如,主动侵略他国者,就是自伐。古人发动战争,最重视的就是师出有名。若师出无名,必败无疑。纵师出有名,亦是自伐。为何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自伐,还是不自己否定自己,常常自己否定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不自信的人。要坚信道的存在以及常行于道而道不远人,所谓道远于人者,必然是人行歧途而道必纠之。

不自矜,故长。不自矜故,长。自矜,就是自我标榜,自以为荣。但凡世人能做成一件事,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偏有人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了自己头上。如此,便是自矜,自矜者,便得不到大家的长久支持。当贪功据劳者的本来面目暴露出来后,很快就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而失败也就如影随形地来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也正因为他不与世人争任何东西,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还争什么呢? 你所争的,圣人都心甘情愿地给了你。就算是生命,圣人也可以毫不保留地送给你,你还有什么可以与之相争呢? 世尊在《金刚经》中说道:“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何以故,以圣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以圣人不自见故,不自是故,不自伐故,不自矜故。不自见,是以无我相,不执著,不强调自我。不自是,是以无人相,不分别,不自以为是。不自伐,是以无众生相,不以伤害众生的形式伤害自己。不自矜,是以无寿者相,但求普度众生,不求青史留名。以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简单地说,圣人所谓的抱一为天下式,就是除了执守本心,固守大道之外,平等,无分别心;清静,无杂染心;正等,无偏离心;放下,无贪著心。真诚,无虚妄心;随缘,无执著心;正觉,无无明心;慈悲,无做恶心。故才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才能成就最圆满最完美的无上道义,继而不著尘垢地为众生服务,回归清净自心。

诗曰:

圣人抱一式天下,无我无人无众生。

但求众生得离苦,不求青史留虚名。

庚寅年五月初五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21:孔德之容唯从道  
下一篇:老子心语23:同于道者道得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