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3:同于道者道得之

     2016-01-26 21:3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23:同于道者道得之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核心提示]在我看来,这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道,什么是世间道,什么是出世间道,什么是修行次第等。而这里老子则告诉了我们如何得道,也就是世尊所说的“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既是否定,亦是肯定。实实在在没有一个方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 实无有”之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实无有法? 实无有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实无有法。实无有法就是“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修行者甚至不要有一个求道得道之心,当让自己的身心内外,思想行为都同于道时,道自来与汝相合。

[直译](听之不闻名曰希) 不要轻易言说自然。刮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谁能使它这样呢? 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地保持一种状态),更何况是人呢? 故修道的人,就与道合一;修德的人,应与德合一;修失的人,应与失合一;等同于道的人,道亦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亦乐于得到他;同于有失道德的人,失亦乐于得到他。信心不足啊,是因为有不信啊。

[解读]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们反过来先看信心的重要性。信心不足,是因为还有不信的地方。“信为道元功德母”,故修道者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信心不足,难以在修行的路上坚持进行的人,你还是不信嘛,若真信了,怎么会有不行的道理呢? 这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意思。反过来说:有不信焉,则信不足焉。

希言自然。这一句话不好理解。我们知道遵循自然之道本是老子极力主张的观点,但在这里却用了四个字:希言自然。所以就不好理解了。但如果用第十四章所说过的“听之不闻名曰希”,就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这一句话。“听之不闻名曰希”,也就是说“希”就是听之不闻。所以我把这句话解释为:不要轻易言说自然。而世尊也在《楞严经》中,多次提到“本非自然,非因缘性”。或许,在这里,老子的“希言自然”,与世尊的“非自然”,已经链接上了。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呢? 是不是老子的本意呢? 我们接着向下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刮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谁能使它这样呢? 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地保持一种状态),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说,老子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自然。我们总是把日月交替,天地风云,风霜雨雪,四季轮回这些时间与空间内的一切现象统称为自然,而老子在这里却把自然否定了。若依着这个思路理解,把自然都否定了,还有什么是可以信赖的,可以长久的呢?

我们常说:顺其自然。也就是说随顺于自然。自然发生的事情,我们就顺从于他,不加以干涉,外界事物怎么样,我们就顺着他怎么样。这或许就是我们的错误思想,也是老子想要否定的意思吧。我们按着这个思想走,或许前面所说的也都是对的了。    问题很严重,理解很困难。若解读的不好,不对,甚至是解读错误了,误人前途,贻误后人,罪莫大焉? 所以,我们还要慎重以待之。

不要轻易说自然。若随顺刮风,风刮不了一个早晨。若随顺下雨,雨下不了一个整天。是谁这样做的? 是天地。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所以,平时所理解的“顺其自然”的思想是片面的,消极的。风来顺风,雨来顺雨,那自然也就失去了自己,迷失了自己,在世间万象中随波逐流,不得解脱。故“顺其自然”应该句读为: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理解才是正确的。而无所作为的“顺其自然”是片面的思想,是“顺则死,逆则仙”的另类证明。故随顺自然之道只能在世间法应用,出世间法就不能完全适用了。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基于前面的这一观念,下面的理解才能顺利进行。正因为常常错误地“顺其自然”所以常常为环境所左右。风来顺风,雨来顺雨。思想行为总是摇摆不定,难以持久。所以老子随顺世人的这一错误思想,反而论证说明了一个正确的道理: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这样,我们与老子一贯如一的思想就对接上了。顺于正者,同于正。顺于邪者,同于邪。顺于道者,同于道。顺于德者,同于德。顺于失者,同于失。错误的思想反证了一个正确的观点。故我们应该再一次反思“顺其自然”的道理。自然固然没有对错,但人的思想观点却有正误。顺于正确的道和德,则同于正确的道和德。顺于错误的失道和失德,则同于错误的失道和失德。老子进一步而论证之。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能只用一句简单的“顺其自然”,还要区分出正确与否。若是正确的,当勤而行之;若是错误的,当截而断之,若不论青红地一概随而顺之,顺其自然。天与地尚不可长久地保持或风或雨的某一种状态,而况于人乎?

而世尊在《楞严经》中也是反复否定“自然”的,这对于一个崇尚“自然之道”的人们来说,读《楞严经》的这一章节简直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想不明白啊。我们一直信奉的“自然”之道,为什么到了世尊这里就全盘否定了呢? 《楞严经》第二章云: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此后,在《楞严经》中,世尊为了对阿难错误知见进行开示,列举了二十四个例子来反复验证人们的知见存在错误于相对之中,都是虚假妄相: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世尊如此详细的解读,在老子这里却只浓缩成了“希言自然”四个字。而此后所列举的例子也只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而这样的风雨因缘之于人者,都只是一种相对存在,故佛法中的十二缘起也是方便说,不是第一义谛。《楞严经》第二章云: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所以老子是从世人错误的思想观点中,反证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结论得出后,世人自己就有择法眼。或选择同于道,或选择同于德,或选择同于失,或选择同于正,或选择同于邪。做出选择后,结果自然随顺而来: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同于正者,正亦乐得之;同于邪者,邪亦乐得之。

若此,老子所说之“希言自然”。岂不为“不要轻易说自然”乎?哪里有一个自然呢? 都不过是对境起心,幻来幻去的因缘和合罢了。而人们的妙真如性则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故我们一直对于“自然之道”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圆满的。而“道法自然”则唯有理解为“道法自,然”,方才是正确的。故:王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自法道法天法地法王,然。若此,“人、地、天、道”四者才究竟圆满于无上道义,周而复始,原始返终。合于如一大道,天覆地载人行道,本在道中矣。

所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把老子之道简单理解为自然之道是理解偏了。希言自然,至少老子是不提倡“自然”之道的。自然之道是因缘和合,是相对存在,不是绝对的“道”,“自然之道”只是“道”的一部分,相当于佛法中的“十二缘起”,是在人之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中打交道,还不彻底。当然,自然之道也没有错,在世间法里,自然之道已经很好了。

故当外境消失,幻相即消。空来空去,去留无痕。我们如果认假为真,则沉溺于外境尘缘中迷失自我,攀万缘,随俗流,顺入死地,难以回头。诚然是自甘堕落尽人事,不知天地难长久。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如是而已。

如何得道,得道的最简单、最容易、最直接、最圆满的方法就是这一句“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当我们自己的身心内外,思想行为,精神如一地都同于道时,道自来与汝来合。不要四处求道求法,而是努力地打扫自己的精神污染,当远劫今生所有的业力种子、不良习气、思想观点、精神尘垢都老老实实地打扫干净后,“道”自然来与汝相合。亦如五祖弘忍言:但能著破食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装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当然,悟道,得道也只是方便说。佛性,道性本自具足,本来圆满无缺。道也好,佛也罢,不从外得,不从修得,不从法得,不从得得,如如不动,绵绵若存。道元玄体,本来就在。只不过我们是通过努力地修行,重新又恢复了自己本来清净,本无来去,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本来面目而已。法尔如是,如是而已。

诗曰:

唤君自睁择法眼,或道或失或长短。

同于道者道得之,不受天地阴阳管。

庚寅年五月初五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22:圣人抱一天下式  
下一篇:老子心语24:余食赘形物恶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