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4:余食赘形物恶之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核心提示]这一章和上一章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同一个问题。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在老子看来,都像是过多的进食让身体变形,成为累赘一样,而有道之人是不屑于这样做的。以上四种自心为者,与佛法中之“我心性法”之“四句偈”一一相应。
[直译]踮脚者不能长时间的站立,跨步者不能长时间的行走。执著自我观点的是不明白真相的人。强调自以为是的是不能彰显真相的人。经常自我征伐的是没有功夫的人。喜欢自我标榜的是不能长久的人。这些人和事在“道”看来,就像是过多的进食让身体变得走形,成为累赘。物欲过度则会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都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
[解读]前一章,老子列举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两个自然现象以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某一种状态,故反证出了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此一章,老子列举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两个例子,从反面进一步来论证在第二十二章中已经阐明的观点:
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有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者,明。不自是者,彰。不自伐者,有功,不自矜者,长。
前面两种句读方式再加上这一章老子从反面所做的论述,就把意思表述得很完整,很圆满了。但意思却只有一个,只是把问题翻来覆去的论证,以期让我们弄明白罢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没有异议,没有歧义的,如果有异议、有歧义,那必然是我们在理解上出了偏差。
自见,自我之见。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我攻伐。自矜,自以为荣。
自见,即是我执。自是,即是心执。自伐,即是性执,自矜,即是法执。
与我、心、性、法四执相对应的是四空:我空、心空、性空、法空。若能明心见性,则四大皆空。若不能明心见性,则四空化为四执,简称为我法两执,统称为执著。一念执著,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一念障道。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这样的障碍太多,一个也破不了。于是乎流转生死,刹那生灭,所以就很难悟道、见道。其实,不是“道”难见,难悟,难证。是我们“放下”太难。执著于有一个我,有一个我身,有一个我见,有一个我心,有一个我法,有一个与我身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现实存在,这也不舍,那也不放,尘缘不了,无明障碍,“道”自然隐没不显,而我们也始终处于无明之中,难以见道了。道不远人。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道无处在而又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生活在道中,与道相合,只不过是“头上安头,骑驴找驴”,心不安舍,四下攀缘,故每天与“道”对面不相识,与“佛”相逢看不见。会时转念即是,不会穷劫难觅。
故欲见道成佛者,回头转念即是:见没明见,是没彰见,伐没功见,矜没长见(xiàn)。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世尊在《大乘金刚经论》中言说:“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 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予药,今证心空法了,药退病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身不空即有自见,即不明。心不空即有自是,即不彰。性不空即有自伐,无有功。法不空即有自矜,即不长。
这一篇章节相对比较不容易理解,从文字相上有一个从出世间解向世间解契入的过程,但文字义反过来又是从世间解向出世间解的变化,互相摩荡,能否理解,还要看个人自身对于道理佛性的感悟深浅,不可强求。
为了大家能尽量地把这个层面的问题搞明白,我们打破道佛之门径,两家文义交相解析,以求得一点智慧之光,复照彻人生真相。
“自见故,不明,不自见,故明;自见者,不明,不自见者,明。”
我们日常所谓的自见者,皆是身见,而身却本是空身,非实,故自见者所见亦是虚妄不实之相。与《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的空身相应:“云何空身? 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执著于有一个我及与我相关的一切有形无形之见都泛属于我执,我执最难破,以世人皆是最爱自己而不舍故。故欲悟道,我执之障碍首当其冲予以破之。
若能悟此而勤修,即是“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
我们日常所谓的自是者,皆是心执,而心却本是空心,非实,故自是者所彰亦是虚妄不实之相。与《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的空心相应:“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执著于有一个能思考,能回忆,能了了清楚,明明白白的我心即是昧心,即是心执,一切执著放下、烦恼菩提、菩萨魔鬼、善业恶报都是由心想生,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动则有,心灭即无。执著于我有心,即是心执,即是自是。假心障道,真心不彰。
若能悟此而勤修,即是“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
我们日常所谓的自伐者,皆是性执,而性却本是空性,非实,故自伐者无有功,即是指执著于虚妄不实之相而成自伐者。与《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的空性相应:“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性是空性,能通万有。用之于佛道修行即是大精进人,用之于向外攀缘即是伐自之功, 本是一性,但看所用。世间人事,皆是自伐者,空耗自身性力,以真宝换假宝者,即是自我讨伐而无有功者也。
若能悟此而勤修,即是“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
我们日常所谓的自矜者,皆是法执,而法却本是空法,非实,故自矜者不长,亦是虚妄不实之相。与《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的空性相应:“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予药,今证心空法了,药退病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故悟得我空、心空、性空之时,法随即亦空。何故? 以法已无用故。万法之所以有,对治世人之万病也,病即无,药何存? 故世尊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老子强调无为法,无为而无不为。而世尊强调实无有法,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无为法等于实无有法。故老子与世尊所言何其一致哉?
若能悟此而勤修之,即是“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
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自见者,目盲也;自是者,心盲也;自伐者,行盲也;自矜者,盲导也。
身空者,须陀洹;心空者,斯陀含;性空者,阿那含;法空者,阿罗汉。
自身者,圣子也;自心者,圣灵也;自性者,圣父也;自法者,圣经也。
不自见,故明也。不自是,故彰也。不自伐,有功也,不自矜,故长也。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 为无佛功! 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着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文殊师利,我灭度后,末法年中,有多钝根,劣智众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虽有斋戒,并无智慧;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师真正诀法,一向执着,认妄为真;或有执着经书文字;或有执着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因,难逃恶果。何以故? 种子不真,所以不结菩提正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故老子列举众人凡此种种相者,皆是不明、不彰、不功、不长之恶物,故老子说:“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诗曰:
我心性法四大执,见是伐矜自耗功。
明彰功长次第果,四大皆空罗汉成。
庚寅年五月初六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25:道法自然自法道 2016-01-28
- 老子心语23:同于道者道得之 2016-01-26
- 老子心语22:圣人抱一天下式 2016-01-25
- 老子心语21:孔德之容唯从道 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