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6:轻则失根躁失君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核心提示]民为贵,君为轻。民为基,君为顶。无基则无顶,万乘之主,是为主有万乘。有万乘,方为万乘之主。无万乘,与贫人何异? 故,君王与天下是相辅相成,没有脱离万民之君,也不存在没有万民之主。君主,是在万民存在的基础上而存在的。
[直译]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清静是躁动的主宰。而稳重与轻浮,清静与躁动是互为真根。因此君子整天行走而不离开物资车载。虽然有荣誉之感,但却不沉溺而处之泰然。但无奈的是身为大国的君主,却只重视自己而轻视天下呢? 漠视天下则会失去君主的根本,盲目躁动则会失去主宰。
[解读]此文亦可分两解,一则是出世间解,一则是世间解。出世间解是个人修行的方法,世间解是国家统治的根基,不可不察。
先说出世间解。修道之人,稳重是轻浮的根基,清静为躁动的主宰。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我们知道,重之为下,轻之为上。没有重作为根本,轻则无以显现。清静是躁动的君主,没有清静的底色,躁动就不能显现。所以行者在最初观心,调心,修心的时候,会明显地感觉到,越是自己不动,心意识活动的越是厉害。越是想安静下来,心意识活动越是躁动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这里的两句话就把这个原因讲明白了。
凡夫整日里奔波忙碌,追求世间之荣华富贵,很少能静下来照顾一下自己的身心,所谓狂心不歇。而如果有一天想让自己清净一下时,却发现平时并没有发现的许多意识都在自己的脑子里跳跃流动,一刻也不停息。那么,是不是我们真得想静下来的时候,脑子里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反而更多了呢? 不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正因为我们身心安静了下来,我们才能观察到平日里那些细微的,稍纵即逝的杂乱念头很多。而能观察到这些杂乱的细微的念头的本身,就是自己步入清净的开始。所谓歇即菩提。因为自己稳重了,所以才观察到了自己平时的轻浮不定;因为自己清静了,所以才观察到了自己平时的躁动不安。轻浮不定以稳重为基础而得以反映,躁动不安以清静为底色而得以衬托。故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前面两句是论据,反过来论证出了下面的结论。所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所以有德行的人终日行走在世间,却不离开自己资以稳重的根本。反过来说就是:如果君子离开了自己所能资以稳重的根本,则会流于轻浮而不自知,流于躁动而不自觉。
如果我们练习入静的时候久了,就会观察到自己的念头越来越少。原来刚学习入静时纷繁杂乱,纷至沓来的乱七八糟的念头越来越少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没有有念头生起的现象,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现象而安住于此,则为由静而入定。定分深浅,刚开始由较浅程度的定,逐渐深入,层层深入。到最后桶底打破,身心脱离,则进入空境。空境不空,身心了了觉知,若此时能一念与佛道相应,悟知了《心经》里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无上法义、清净本体,则谓明心见性,是谓悟道。悟后起修,即进入不修而修之境,只要:“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则此时之修行不再拘泥于参禅打坐,行走坐卧俱是修行,昼夜六时常在定中。则不退转于无上道义,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理并举,勇猛精进,直向佛地前行,以最终证得道果,成就圆满。
下来转入世间解:“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虽有荣誉之感,应该超然物外,宴然处之。这样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无奈于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何谓宴然处之? 简单地说,就是要象参加宴会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行走坐卧等诸般威仪。而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中将“宴”之一字解释的最好最详细,我们不妨在这里也作一简单的了解:
维摩诘言:“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由于此义甚深,我们在此只做一了解,接着向下看。
奈何就是无奈,就是老子也不能改变世间人主固执地要这样做。万乘之主,本应该以天下为重,虽然有荣誉感,但应该超然置之,而不溺于其中。而世事却总是反的,作为万乘之主,却总是重以自身,而轻视天下。
古人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对的。自古及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只有一个人的君王,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君王可以独立于人民之外而存在。万乘之主,是因为其先有万乘而后为其主,君王也是先有天下而后为人王。失去万乘之所谓主者,只是丧家之犬;失去天下的人王之所谓王者,也只是亡国之君而已。
故万乘之主,要重视万乘;万民之王,要重视万民。不要只重视自己的个人荣誉而自失其重,不要因为盲目躁动而失其根基。因为:“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失其根则不长,失其君则不保。
故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故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反过来说就是:同于道者,得之以道,同于德者,得之以德,同于失者,得之以失。诚非虚言。
故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一句话里的出世间解。如果我们流于轻浮,则会失去根本而飘浮不定。如果我们随顺躁动,则会失去清静这一主宰。
六祖惠能悟道后说,我们的自性是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无来去,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但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本来具足的自性之根的话,本来清净就变成了躁动不安,本不生灭就变成了生灭不已,本无来去就变成了来去不定。本不动摇就变成了摇摆不定,本自具足就变成有了缺漏不止,能生万法就变成了无明障道。
凡夫远劫今生流浪生死苦海,总是在努力地抓住一些无关重要的身外之物来证明自己并以此为荣耀。殊不知此一来却失去了我们赖以存在的根本和主宰。分明是抓小失大,却沉迷其间,乐不思归。
诗曰:
轻则失根躁失君,毛何焉附皮不存?
但执根本莫轻失,一失即堕生死轮。
庚寅年五月初七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27:大智若愚谓钥妙 2016-01-30
- 老子心语25:道法自然自法道 2016-01-28
- 老子心语24:余食赘形物恶之 2016-01-27
- 老子心语23:同于道者道得之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