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7:大智若愚谓钥妙

     2016-01-30 20:3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27:大智若愚谓钥妙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核心提示]善者,名善,非善,是名谓善。佛说,所谓善法者,即非善法。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 此文中所言善者,复有三义,一曰善本,一曰善于,一曰善良。三义混用,我们当细而辩之,莫一概而论,复生杂惑。

[直译]本善之行,行为不会留下痕迹;本善之言,语言不会出现瑕疵,本善之数,做事不用策算谋划。善于关闭,没有关键而使人打不开;善于打结,没有绳约而使人解不开。所以圣人以本善救人,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人;以本善救物,所以世上的东西都有用武之地,没有用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因沿袭常明的缘故。故善良的人,是善于学习的人的老师;作恶之人,是善于学习的人的反面教材。不以老师教导的知识为珍贵,不以恶人的资助为喜爱。虽然有智慧却好像是大愚大迷之人,就好像是善恶不分的糊涂虫一样。这就是最重要最精妙的诀窍。

[解读]为什么善行者能做到无辙迹,善言者能做到无瑕疵,善数者不用运筹策数卜算? 这些擅长行、言、数者有什么不传之秘诀呢? 我们把《道德经》解读到这里,如果你还发此疑情,就有秘诀。如果你不需要发此疑问,就没有秘诀。为什么,因为老子在前面已经把这一道理讲得十分的透彻明白。次第深浅我们也都一一解读了,故会者自会,不会者还是不会。为何尔? 未能明心见性,悟知无上道义故。

如来藏,众妙门。不悟就有,悟了就空。有与无,色与空,真与幻,实与虚是一不是二,不悟就有如来宝藏,悟了空即众妙之门。如来宝藏在未悟之心中,众妙之门在已悟之心中。

心有则门有,万物类象门亦象。

心空则门空,万法皆空空即门。

所以说,若能如圣人一般:“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则执守大道而为行、为言、为数,则皆可达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疵,善数无筹策。

何谓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之本善也,此善非善恶之善也。本性之善不可与恶相对比较,本来如是故。不因相对而产生,也不因相对而失去,本性自然,故此善为本性之善,绝对之善,无条件、无限制、无角度、无差异、无障碍、无排斥、无界限、无捡择、无善恶分别之善也。

何谓“善行,无辙迹”? 世尊在《金刚经》中对本善之行有精彩的描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世尊于此处复有两义,我们只表其一,为什么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为什么菩萨做了这么大的功劳,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却不允许菩萨生起一念灭度众生之心。为什么呢? 世尊接着又做了自问自答:“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灭度众生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什么关系呢? 对众生而言,此菩萨有了分别心;与菩萨而言,就是著了相。一有人我众寿相,就是有了分别心。一有了分别心,就著于人我众寿相。无论如何,都没有做到老子所说的“善行,无辙迹”的要求。或与事留迹,或与心留迹,世尊都是不允许的。为什么? 因为一著相就是凡夫,一有分别心则不名菩萨。故。

何谓“善言,无瑕谪”?

本善之言,无瑕谪。就是圆满而且没有缺漏,不仅没有瑕谪,而且还是如世尊所说者: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为什么善言无瑕谪? 因为本善之言,就是如来所说。如来所说者,都是本善之言。执守那个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无来去、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如来佛性,无上道义来说话、说法,则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故,善言,无瑕谪。

何谓“善数,不用筹策”?

本善之数,不用筹策。数理、筹码、蓍策是利用《易经》原理进行事物预测的工具和方法,在这里代指占卜、卦算等预测方法。但老子为什么说善数,不用筹策? 因为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已经知道了?因为老子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老子以何而知众甫之状? 因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只要遵循于大道本义,则世间事已经不需要数理策算,就已经知道事物的发展过程及结果是什么样的了。说了这么多,如何知道这些,达到善数不用筹策呢? 因为世间事就是阴阳互易,因果互换。阴阳、因果是一不是二,是因是果,是阴是阳,阴阳交互发生,因果相互果因。知道了因,就知道了果。知道了果,就知道了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故善数,不用筹策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本善被蒙弊,关闭了,插门之门栓,横为关,竖为楗,这里泛指阻碍和堵塞。也就是说无明障道,难悟无上道义。虽然并没有设置关楗,却不能打开。本善被凝结,阻滞,像绳子虽然没有被打疙瘩,但一团杂乱却不能解开。老子用这两个比喻,描述我们本来就有的道元玄体、大道本源被后天的错误知见给蒙蔽了、阻碍了,难以悟知无上道义之精妙。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所以圣人永恒地守着本性之善来救人,所以没有抛弃任何一个人。为什么? 因为圣人要救的,就是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谷神玄牝,就是世尊所说的大地众生皆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老子所说的众人皆有以之“大道智慧孝慈”。同理,以恒常的本善来救物,所以这世上没有无用的东西。这就叫袭明。袭明,就是沿袭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可以阅众甫的“道”。袭明,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的道纪。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也就是说:善良的人,是善于学习的人的老师;作恶之人,是善于学习的人的反面教材。我们通过对反面教材的学习,就知道不该做什么。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后面所说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本章最难理解的是这一句,故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不以老师教导的知识为珍贵,以师之法为明指,指明月故。故不得以指为贵而不识望月。只有自己通过佛法、道法的引导而自修自证,最后才能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成了自家宝藏,才不会如人说食、鹦鹉学舌,如数别人家宝藏一样而被人怜悯。不以恶人的资鉴为喜爱。恶人是我们的反面教材,我们要善于利用恶人的恶行恶报这一反面教材,明白我们所不应该做的。然而有些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行盗贼之事,那么,被人抓住而挨打,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通过向恶人这一反面教材的学习,也是我们少走人生弯路的一个快捷大道。虽然有智慧却好像是大愚大迷之人,就好像是善恶不分的糊涂虫一样。这就是修道者最重要最精妙的诀窍。

是不是这样的呢? 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呢? 世人最讲究的就是善恶分明。到这里怎么就成了“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了呢? 因为我们是肉眼凡胎,只能看到这一生一世的过程,而这一生的恩爱情仇就像是我们没头没尾地看了电视连续剧其中的几集一样,因果关系没有弄明白。这才有了今生的或一见钟情,犹如梦里相识。或是互不顺眼,犹如前世仇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这样的感觉,故唯有明白三世因果,才能解得今生荣辱得失。

六祖惠能有偈云: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恶不造好理解,为何善亦不修? 盖无论恶行善缘,俱是众生于六道生死流转之业力,但有所欲,无论善恶,皆是造业。业力形成,便牵制来去,以受后有。故,菩萨应无所著行于布施,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问佛:“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佛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就是六祖为什么说“兀兀不修善”的本义所在。

善者虽我之师,恶者虽我之资。但所师所资者是为了悟知无上道义,真如佛性,而并非鼓励世人在善恶诸法中执著不放。虽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行众善却于心无著,不应贪著,此菩萨是名真菩萨,真修行。这也是老子最后所说的“是谓要妙”。要妙者,钥妙也。钥妙者,即是打开大道众妙之门之钥匙也,要旨也,秘密也,法则也。

修道者的秘诀,就在于此。

诗曰:

大智若愚谓要妙,妙亦无妙舍即妙。

放下万缘恶与善,大道归一众妙钥。

庚寅年五月初七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26:轻则失根躁失君  
下一篇:老子心语28:恒德不忒归无极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