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28:恒德不忒归无极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核心提示] 老子在前面已经说了“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而在这里,天下式变成了“知其白,守其黑”。故知雌雄、黑白、荣辱、阴阳、因果……及此世间一切相对而存在的事物之一体两面,皆是老子言下之“抱一而为天下式”。这就是老子“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何以“善数,不用筹策”,何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以不变而应万变之“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本义所在。
[直译]深知道的雄伟,却安于道的雌柔,甘愿作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行就不会离去,再次回归到纯真无邪的婴儿状态。深知道的明亮,却安于道的暗昧,可以作为天下的公式。作为天下的公式,永恒的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回归到无极这一最高最上没有缺漏的圆满状态。知道道的荣耀,却安于道的低下,甘愿做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回归到纯真质朴的状态。质朴分散开来,形而下者为之“ 器”。圣人用“器”来教化百姓,则为百官之长、万物灵长,所以大一统的自然系统不能割裂开来。
[解读]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言说之天下式,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君临天下所代表之国家意义。而是溪天下,式天下,谷天下,最后才是制天下。什么意思呢? 老子所说之天下,是囊括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而不是狭隘的天下。
只有建立在自然宇宙、天地万物、天地一统的整体观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圣人所说之无上道义,如若不能打开心胸,视天地万物同一性,自我宇宙同一体,想悟知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无上道义、真如佛性,真的很难。难到什么程度? 难到穷劫难觅,求出无期;难到须经三大阿僧祗劫,难到恒沙劫尽,此难无尽。但话又说回来,得道也很容易,容易到什么程度? 容易到“一念作佛,一念是佛”,容易到“道者,同于道”,容易到“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容易到连老子也直白地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老子在这里列举的四天下,即溪天下、式天下、谷天下、器天下,是有次第,有深浅,有顺序,有证知的修道之法,修道程序,修道之果,最后又恢复到修道之用。这个很难理解,我们来试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关于复归于婴儿,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譬如:“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十章)譬如:“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譬如:“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譬如:“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譬如:“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譬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可以说,老子以婴儿为比喻,以婴儿为例证,以婴儿为赞美之对象贯穿了整部《道德经》。而对于婴儿的赞美并不局限于老子这一个圣人。《华严经》作为佛教中的一部大经,被尊为“万经之王”。而就是佛教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却有一品《婴儿品》,描述和赞叹婴儿的光明德相。
为什么东西方的圣人都不约而同地赞美婴儿、小孩子呢? 那是因为婴儿、小孩子没有分别心,特别是婴儿还“不认生”的这一阶段,正是本来状态,“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无来去,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清净状态。我们常将小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也正是清净、圣洁、完美、圆满的朴素、初始状态。婴儿、小孩子没有分别心,没有美丑、善恶、贵贱、良莠、亲疏、远近、高下、贫富的分别心,他们没有生活在相对世界里,而是拥有着先天具有“人之初,性本善”之本善、至善、纯善、大善。而诸般法门善巧方便,也都是要苦劝世人回归到人生初始的本自清静的本来面目。而人生一旦生出了美丑、善恶、贵贱等诸相对心和分别心,贪嗔痴我慢疑等毒素,就掉到了相对世界里,就是人生的这张白纸上蒙上了尘垢,这就是老子要劝世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也是佛门要劝世人万缘放下,善恶不作的原因所在。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故晋陶渊明高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故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故世尊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诸多方便说,都是为了让世人回归到没有分别,没有相对存在,而去追求绝对存在的那个自性清净圆明体,寻找那个娘未生时本来面目。关于婴儿的解读,我们先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接来着看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这是修道者的第一层次:知道了道的雄浑,安守于道的雌柔,就像是天下的溪流一样。作为天下的溪流,恒德就不会离去,最后又回归于纯真无邪的婴儿状态。
水分三态:气液固。而作为液态水在自然中的最小存在形式就是溪流。高山之上,水浸出地表形成溪水,溪水不断汇聚,形成小溪,汇成小河,再汇成大河,注入大江大河,最后归于大海、大洋。这就是天下所有溪流永恒不变的德性,也是道之恒德在天下溪流身上的体现。这也是老子在这里要我们效仿溪流的地方,若知如此,则得入预流。入道流,向性海,百折不挠,志心不悔。若果能如此,坚心向道,归于法流性海,则知天下水只有一海水,一海水即是天下水。水性唯一,复无溪渠、湖泊、涧河、江海之分别,更无长江、黄淮、洞庭、青海之名相,一滴水性咸括一海水,一海水性俱在一滴水中。至此,修道人即知本无我,我本空。若能知义持行,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随世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此其一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是修道者的第二层次:知道了道的光明,安守于道的黑暗,就像是天下的公式一样。作为天下的公式,恒德也没有特别之处,最后又回归于圆满无漏的无极状态。
天分三色:黑白灰。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早晨和傍晚为灰色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仅此而已。纵天有阴晴雨雪,而此三者无复变异。这就是天下的公式。作为天下颜色明暗变化的规律,就是天下变化永恒的德性,也就是道之恒德在天下公式身上的体现。这也是老子在这里要我们效仿天下式的地方。若知如此,则知所有天下人头顶的天都是这样的。此心同天,天同此心,阴阳交互,明暗替换。天有风霜雷电,雨雪雹雾,人有喜怒哀乐,愁苦忧烦。而这些,都不过是天心与人心的因缘和合,虚假幻影,最终只是一些幻相罢了。天同此心本是空,心同此天空无物。空来空去唯幻相,缘聚缘散复无极。至此,修道人即悟知本无我心,我心本空。若能知义持行,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静坐,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此其二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是修道者的第三层次:知道了道的荣耀,安守于道的忍辱,就像是天下的山谷一样。作为天下的山谷,恒德才能得以充足,最后又回归于质本无染的朴素状态。
人分三名,荣辱平。或得之荣,或得之辱,无荣无辱即为平。有得为荣,有失为辱,无得无失即为平。有荣以乐,有辱以耻,无乐无耻复为平。这就是天下人重复得失的状态。而修行者不是这样,知道有荣耀,却安守于羞辱,就像是天下的山谷一样空旷,虚怀若谷,无争无竞。作为天下的山谷,就应该知道天下的山谷都一有具有的具备这样的德性,也就是道之恒德在天下山谷身上的充分体现。这也是老子在这里要我们效仿天下谷的地方。若知如此,我们就应该像山谷一样。雨雪风雷,溪流河水,飞鸟走兽都可以在山谷间通过,但山谷却不会留下什么,而我们的德性亦如山谷一般,或荣或辱,或来或去,最终都如鸟行空迹,去留无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缘灭,空来空去。如山谷之本性空相,复归于本性纯净,质本无染的朴素状态。至此,修道人当悟知本无我性,我性本空。若能知义持行,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此其三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是修道者的第四层次:到这里,我们把前面所有的比喻,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打破,把天下溪之水相,天下式之色相,天下谷之空相都一一打破,只把其中蕴涵的无上道义悟透实行,勤加精进,不为法执,至此,则是老子所说的朴散。朴散,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本无形,但修道者以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的无为居下之法而一路向上修行,待悟知法空,本无道法,亦无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道可道,非常道。世尊和老子各以不同的文字表述形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同样的无上道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一无异,俱同:一切众生共有之如来智慧德性。众人皆有以:大道智慧孝慈。圣人的境界都是一样的,有分别的是我们的心。心无分别,则凡圣无分别,无国界,无民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无圣人相,执一而为天下式。天下以一式而修行度众,即生成就,早归法流性海,殊无二义也。
至此,修道人当悟知本无法性,万法本空。若能知义持行,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得果之后,复入红尘,弘道传法,普度众生。
圣人以法为器,行教化百姓之方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众生万类皆无遗漏。“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诸佛圣人不抛弃一个众生,皆因归于法流性海后才知道,天下众生乃至六道众生皆是同体、同性、同义,殊无异也。此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大慈悲心生起,视天下众生为己身,视己身为天下众生。一切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大制不割”。
我(本)即宇宙,宇宙即(本)我。恒善救人,头头救拔无闲暇。恒善救物,物无弃矿俱用之。若此,方能称得上是百姓之官统(领道),万物之灵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无他事耳。
我们在了解了“大道本义”之后,试以用“道”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在我们眼里就会变得很清楚,很明白。世界走向哪里,发展到哪里,过程是什么,终点在哪里,都能看得很清楚,明明白白。就能做到“善数,不用筹策”了。
诗曰:
恒德不忒归无极,无极极无无不极。
大道不割归一统,无缘大慈同一体。
庚寅年五月初八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29:无为无执故无失 2016-02-16
- 老子心语27:大智若愚谓钥妙 2016-01-30
- 老子心语26:轻则失根躁失君 2016-01-29
- 老子心语25:道法自然自法道 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