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32:道恒无名守自朴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之。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核心提示]道恒久地运行却没有名相。朴,质朴,这里代指物质的最小单位,也指道最本质、最原始、最纯粹的精神力。若侯王、若世间人都能固守着道朴而顺之,天下一切都自动归于最理想最圆满最完美的状态。就像是溪水通过川谷而归流于大海一样的自然而然。
[直译]道永恒地运行,却没有名相。事物质朴的原始构造虽然很小,但天下没有谁能够支配它,令其臣服于自己。侯王若能守护它,万物及人将自动地归附于他。天地阴阳二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霖。民不需要对它下命令,自然就会分布地很均匀。开始制作名相(明),名相(明)既然有了,也就全部都知道了。全部都知道了,所以可以不消失。譬如道存在于天下,犹如山谷流之于大海一样。
[解读]朴和名,是这一章比较难以理解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弄明白了,能保有它,就可以达到万物自宾、天地自然的状态。这说明朴和名这两个概念很了不得。但“朴”是什么,为什么天下弗能臣之,老子却要求侯王守之呢? 为什么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而且可以不殆呢? 前面,我们已经将老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无上道义,道元玄体解读了。而这里的朴和名,也是守着道元玄体这最高层次的道在讨论。
道永恒地运行不息,却没有名相。朴,就是道元玄体最原始最朴素的状态。朴虽然很小,但天下却没有人能支配它,能让它臣服于自己。“朴”其实无所谓小,无所谓大。老子说其小,是相对于大道无象,大道无名而言的。说其小,是因为世间人都难以用肉眼来观测到它,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
“朴”相对应的概念是“微尘”而且是“极微之微”,那么何谓是“极微之微”尘呢? 佛法里面所讲的极微之微,就是指物质的最小状态。我们现在知道有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于夸克,轻子等诸般名相,其本质都是能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来认识物质的本相。这是科学的名相。佛法里的微尘也是名相,从较粗的牛毛说起,牛毛最顶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来,下来依次七分之是羊毛尘,再七分之是兔毛尘,再七分之是水尘。也就是说,一粒水尘在水里面,水里面有空隙,它在水里面游动没有障碍。水尘七分之是金尘,金属的密度比水要大得多,但金属里面也有空隙,金尘在里面游动没有障碍。金尘七分之就是微尘。这种微尘谁能看得见,阿罗汉能看得见,但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微尘再七分之是色聚极微,这菩萨能看得见。色聚极微再七分之是极微之微,到这里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也叫邻虚尘。也就是说它和虚空做邻居,再分下去就是空了。极微之微八地菩萨可以看到,不需要用任何仪器。但这需要亲证,亲证之后,用清静心就可以看到,所以,这里讲的一微尘,就是极微之微,不可再分之一尘。再分就是空了,就达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空无状态了。
道作为最高的理,朴作为最小的物。自然都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存在。虽历经宇宙之成住坏空而其理不去,其朴不灭。纵天地有生灭而大道无有生灭,纵天地有来去而其朴无有来去。这就是老子在本章提出,天下弗能臣之,而侯王能否守之的两样东西。若侯王能执守大道,守护小朴,就能够做到“万物将自宾”的神奇状态。之所以在谈论道、谈论物质最小单位“朴”的时候提到侯王,是为了与前面提到理论相应:一曰“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二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曰“故善战果而已矣”;四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五曰“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也可以说,老子的无上道义在器世间应用的最高理想状态,就是万物自宾,天下来归。天地阴阳二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霖。民不需要对它下命令,自然就会分布地很均匀。如道之于天下,谷之于江河一般的简单和自然。这也就是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无不治的理想状态。
刚才谈了作为物质属性的“朴”。而“朴”作为更深一层面的表意,则是“本来面目”。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则为形而上之“朴”。
“始制有名,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到这里,我们先来回看本章的第二个重要概念:名。名者,明也。世间人认识世间事,皆从名相开始。概念,观点,知识道理,学了一大堆,自以为就是聪明智慧了,自以为就是把天地之间的道理弄明白了。是不是这样呢? 当然不是。
所谓名相知识概念者,都是些虚妄不实的东西在大脑中的反映而得出的错误的认识罢了。而真正的智慧,却并非学而可取,“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儒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学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佛学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名不是名相,而是名相背后的“明”,那么,何谓“明”呢? 明,就是儒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道学所说的“非常名(明)”,就是佛学所说的“无无明”,也就是神学所说的“无恶善”。
无知识,则本领在,无有偏离。无善恶,则俱平等,无有高下。明明德,则德明明,唯道是从。非常名,则谓常明,无有无明。无无明,则常是明,无有障碍。
将老子言下之“名”替换为“明”后,此句就成了:“始制有明,明已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从一开始就制定,知道了“明”,明既然已经有了,我们也就什么都知道了。“明”在佛学讲得比较详细,“明”就是“明心见性”,若明心见性,抓到了那个无生无灭的真如佛性,则一切通达。也就是“夫亦将知止”。知止,就是什么都知道了,不用再学了。什么都知道了,所以就不会有消亡。譬如道之于天下,无声无息,绵绵不绝。譬如谷之于江海,循环往复,川流不息。
有了善恶的分别心后,就应了老子所说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诗曰:
道恒无名守自朴,道在自心心是道。
无明断尽智慧生,方知善恶不须造。
庚寅年五月初九日
责任编辑:Xiaohe
- 老子心语33:自知之明明不亡 2016-02-19
- 老子心语31:兵者不祥慎之用 2016-02-17
- 老子心语30:果而不强莫求强 2016-02-16
- 老子心语29:无为无执故无失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