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33:自知之明明不亡

     2016-02-19 20:5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书院 > 河洛书院 > 正文

老子心语33:自知之明明不亡

作者:洛阳 陈志民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核心提示] 知人者为下,自知者为上。胜人者为下,自胜者为上。强行者为下,知足者为上。不失其所者为下,死而不亡者为上。进而言之:智为下,明为上;力为下,强为上。有志为下,知足为上;久者为下,不亡为上。

[反读] 寿者亡而不死,久者所其失不? 志有者行强,富者足知。强者胜自,力有者人胜。明者知自,智者人知。

[直译]能够了解别人的那是聪明才智,不是真正的智慧。能够认识自己的才算明智之慧,无上道义。能够战胜别人的属于有力量,善于战胜自己的才算是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顽强奋斗的人就是有志向。不失去自己存在之所的人算是长久,死去了却没有消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解读]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从老子的这段话里演化而来的。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真正把“我”搞明白了,剩下的就是“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察颜观色,了解别人,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这都是知人者的表现。

但如何才算是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

若能悟知我之身本空,心本空,性本空,法本空,才是真正认识自己。才是真正如老子言下所说之“自知者明”。

我本空者,胎儿初生,本无一个“我”念。身体乃四大假合之物,而自我意识的萌发,则是在与外界不断的发生接触,在持续地缘起缘灭和抚养者灌输的各种教育中诞生的。于眼见色习之已久形成眼识。于耳见闻习之已久形成耳识。于鼻见香习之已久形成鼻识,于舌见味习之已久形成舌识,于身有触习之已久形成触识。于意有识习之已久固定成我。这一过程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因人而异。此后,记忆力固定形成且执我为有。这就是再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记忆三四岁以前的经历的原因。以此之前我念本空,无我执故。老子所说之“执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之婴儿,就是指在我执固定形成之前的这种无记忆,不留痕的混沌状态。

身体乃地火水风四大假合之物,若无一个人人先天俱来之本空之心,本空之性,本空之法,何来我乎?

心本空者,心本如镜,亦无法我两执。以对境起心故。六尘入六门归于六识集结反映而形成我心。若不对境起心,则缘起性空,心本空镜。鸟行空迹,去留无痕。以我心本空故,如镜中人相,以人有、镜有而相有,此三者(界)缺一不可,故心者,六尘六门六识之集合体也。故高僧大德有云:山河大地俱是妙明心中物。若分解而求之,心无是处。合成而用之,无处不心。觅心之所有,了无一物。风旌动,眼耳开,心则显。故非风动,非旌动,仁者心动。心动亦非动,争来论去不解风旌之动因故六祖惠能说“仁者心动”。

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一体,俱是空相。以心空故,二祖慧可“于心了不可得”。同样,以心空故,达摩祖师与二祖慧可“安心竟”。

性本空者,性本空相,随类而用,用后即空,了无一性。若心不动者,风自吹,旌自卷,眼自见,心自显,应无所住,空心无动。心若动者,性自起用。或于眼喜色,于耳喜闻,于鼻喜香,于舌喜味,于身喜触,于意喜欢。“众人皆知美之为美者,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者,斯不善矣”。不起分别心,平等看待世间万物万象尚好。若起一念喜欢,一念厌恶,一念分别,则掉进无明之境,起我念,动我心,用我性,着我法(意),则掉入三界,辗转六道,轮回无期。

性本空相,随类而用。向上一路是菩提,向下一路是欲望。欲望一起烦恼至,菩提生起烦恼灭。菩提烦恼不是二,觉悟欲望本一体。唯看君往何处去,自取烦恼或菩提。

法本空者,法有二义,一曰方法,一曰意识。方法复有二义,一曰有为法,一曰无为法。意识复有两义,一曰心意,一曰识知。我们简而论之。

识知自外而内,六尘经六门感而成识而知之,为识知。

心意自内而外,业种缘外境心意生起而察之,为心意。

有为即有法,有法即有为。渐修一路参禅打坐止观头陀六度万行皆是有为法。

无为即无法,无法即无为。万缘放下一念不着唯止调心顿悟一念方知无虚逛。

渐顿只是方便说,佛法本无渐顿别,莫执著于成佛有一法可得。但悟我空心空性空法自空,至此明心见性,一悟到底,再无余惑。即是老子所说之“自知者明”也。

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故,法本空相,无有断绝。执著即有,不执即无。方法意识杂糅而成法。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万法空相,法无定法。世尊何以能应众生随意咨问,而为解说,乃成佛法? 执守清静圆明自性,令众生有自知之明,还汝本来面目故。

这才是老子所说的自知之明之真正本义。若不能达此之境,莫妄自言说有自知之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胜于他人者,只能说明比较有力量。就像两个小孩儿打架,也有一个力稍大而能胜于对方者。故胜人者之有力与否,没有标准和定论,都是相对而言,相对存在,是永远没有不变的结果的。而自胜者方为强者。何故? 自胜者,胜于自己之各种分别心,善恶喜好,欲望来去,心性志向等世间牵绊也。若能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吹不动者,即是世间之真正的强者,再无他人能胜之:你自八风,与我何干? 过镜空相,如如不动。鸟行空迹,去留无痕。亦是六祖惠能所说之“荡荡心无著”。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即是富有,不知足者即是贫穷。贫者见乞能施一文即富有,富者见乞一毛不拔则更贫。知足者箪食瓢饮在陋巷而常乐,不知足者食金饮玉居豪宅而烦恼。强而行之,实现各种所谓的理想、抱负、愿望、希望而圆满自欲者,是为有志者,事竟成。强行者有志,强行者不道。不道早已。故老子说:“开其兑,济其事,终事不救。”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住也,处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所也。这里代指我们的这个肉身而言。不是身外有一个所在,一个处所,一个寄身之所。不失去这个肉身者,即便是活得时间再长,也总是有一个服役年限。而保此肉身不死者,纵是活得时间再长,也只是使用年限长久一些而已。居此肉身而长生不老者,未尝有闻。彭祖长寿,也不过是八百岁而已。终了还是要舍去的。

而死而不亡者才是真正的长寿。何谓死而不亡? 前面会者不须问,若是问时还不会。真正有自知之明者,便知老子所说之“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之意。至此,或脱壳而去,或羽化成仙,随意自在,其寿与天地同在。身死而自性不亡,这,才是真正的长寿之人。

诗曰:

自知之明明不亡,明若亡时又无明。

但求今生无明尽,亦无无明有尽时。

庚寅年五月初十日





上一篇:老子心语32:道恒无名守自朴  
下一篇:老子心语34:以其不大成其大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